昆曲表演与行当角色认知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
昆曲表演与行当角色认知虚拟仿真实验通过虚拟仿真、多媒体、3D建模等技术,构建逼真、立体、可交互的化妆场景、演出环境、园林场景,学生通过扮演人物角色开展实验,在沉浸式交互体验中认知昆曲表演艺术的不同行当、不同角色的妆容特点、表演风格,学习昆曲经典唱段,了解昆曲艺术的基本常识。实验分为行当选择、角色化妆和昆曲演唱三个环节,将昆曲知识与演唱体验有机融合。实验面向全国各大高校、各地曲社曲友、各大昆剧院团开放共享,更好地实现昆曲艺术的教学与文化传承。
我要做实验 收藏 | 点赞(1)+1
实验教学项目负责人情况
姓名 王丽梅 性别 出生年月 1972-05-18
学历 博士研究生 学位 博士 专业技术职务 副教授
行政职务 院系 人文与传播学院
教学研究情况

一、团队负责人的教学研究情况

(一)负责人教学方面的课题:

  (1)王丽梅.浙江工商大学教学改革项目: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研究,2004年,主持人.

  (2)王丽梅.浙江工商大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改革项目:昆曲表演与行当角色认知虚拟仿真实验项目,2020年,主持人.

  (3) 王丽梅.浙江省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改革项目:昆曲表演与行当角色认知虚拟仿真实验项目,2021年,主持人.

(二)负责人教学方面的论著:

  (1) 王丽梅.弘扬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养——高校《大学语文》教学的误区和改进[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年第9期。

2)王丽梅.关注心灵成长 构建完善人格——关于《中国文化史》教学的若干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2012年第5期。

3)王丽梅、王宁等著.大学戏曲鉴赏[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王丽梅、吴新雷等著.昆曲艺术概论[M].国家“十一五” 规划教材项目,山西教育出版社,2011.

(5)王丽梅、朱恒夫等编.《新编大学语文》,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出版社,参编。

(三)负责人教学方面的获奖:

   王丽梅2010年获得浙江工商大学首届“十佳教师”荣誉称号。
二、团队其他成员的教学研究情况:
(1)李玲玲.《大学语文课堂引入情景剧探索》[J].科教文汇,2014年第8期
(2)李玲玲.《大学语文课文本、视频互动研究》[J].录于《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浙江工商大学教学改革论文集(2015)》,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7年1月版。

学术研究情况

一、团队负责人的学术研究情况:
(一)专著:

1.《古韵悠扬水磨腔——昆曲艺术的流变》,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

2.《曲中巨擘——洪昇传》,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

3.《西溪雅士》,西泠印社出版社,2009年;杭州出版社2012年再版。

4.《洪昇研究》,中国戏剧出版社,2013年。

5.《西溪洪氏》,浙江人民出版社,2016年。

(二)论文:

1.       《论<庄子>的生存方式》,《北方论丛》,2002年第3期。

2.       《史论结合: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新思路》,《黑龙江高教研究》,2002年第7期。

3.       《倾情倾度 倾色倾声—曹丕诗歌艺术特色浅论》,《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2期。

4.       《追求圣人的理想人格》,《学术界》,2003年第1期。

5.       《论<逍遥游>的理性精神》,《绥化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1期。

6.       《<庄子> “寓言”、“重言”和“卮言”正解》,《绥化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

7.       《汪洋恣肆 隽妙文心——论<庄子>内篇的结构艺术》,《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11期。

8.       《昆曲与江南民俗》,《中国昆曲论坛2004》,苏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

9.       《<长生殿>的人文精神浅论》,《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10.    《纵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牡丹亭·惊梦>赏析》,《名作欣赏》,2005年第6期。

11.    《弘扬人文精神 提高人文素养--高校<大学语文>教学的误区和改进》,《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年第9期。

12.    《“曼声冶容”:昆曲表演艺术的男性化规范》,《戏曲艺术》,2006年第5期,并于20071月《人大复印资料舞台艺术》全文转载。

13.    《唱不尽兴亡梦幻  弹不尽悲伤感叹——〈长生殿〉的遗民思想》,《中国昆曲论坛2005》,苏州大学出版社,2006年。

14.    《戏曲“台本”在古典剧目传承中的作用——以<琵琶记>为例》,《文艺研究》,2008年第9期。

15.    《以折带全 化雅为俗——论<金印记>台本的传承》,《东南大学学报》(哲社版),2010年第6期。

16.    《关注心灵成长 构建完善人格—关于<中国文化史>教学的若干思考》,《继续教育研究》,2012年第5期。

(三)课题:

    主持的课题

1.《昆曲生态及新时期保存与发展对策研究》,浙江省社科联,04B54

2.《曲中巨擘——洪昇传》,浙江省哲社重点课题,07WRW07083

3.《洪昇研究》,浙江省哲社课题,10CGWH14YBQ

4.《昆剧流变史》,文化部文化艺术科学研究项目,15DB09

5.《西安高腔、西吴高腔、侯阳高腔口述传抄本整理》,浙江省文化工程重点课题,19WH50056ZD-4Z

    参与的课题

1.《浙江昆剧演出史论》,徐宏图主持,国家“十一五”文化部规划项目,09DB14

2.《昆戏集成(甲编)》,周秦主持,黄山书社古籍整理重点项目,2011年。

(四)教材:

1.《昆曲艺术概论》,吴新雷主编,国家“十一五” 规划教材项目,山西教育出版社,2011年,参编。

2.《大学戏曲鉴赏》,王宁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参编。

3.《新编大学语文》,朱恒夫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出版社,参编。

(五)成果获奖:

专著《古韵悠扬水磨腔——昆曲艺术的流变》获浙江省第十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四等奖

(六)成果采纳:

专著《曲中巨擘——洪昇传》的论点得到学术界的肯定,杭州市西溪湿地三期工程“洪昇纪念馆”项目的全部文字资料均采用本书的研究成果。

(七)学术兼职

1、教育部学位中心专家库成员

2、西溪研究院顾问
二、团队其他成员的学术研究:
1.程丽蓉,主要研究领域为中西小说及叙事理论比较研究,性别与传媒、文艺与传媒跨学科研究。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及省政府规划课题等多项,出版专著3部,译著2部,主编教材数种,发表论文数十篇。研究成果获得省政府哲社优秀成果三等奖、省教育厅教改优秀成果三等奖等奖励,咨询报告获得省委省政府领导批示采纳。
2.王宁,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首席专家,中国傩戏学会理事,全国古代戏曲学会理事,全国艺术人类学学会理事,江苏昆剧研究会理事,江苏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 “昆剧传习所”文学与艺术顾问,中国戏曲博物馆理事长。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古代戏曲,出版有《昆剧折子戏研究》等专著,主编《大学戏曲鉴赏》(教材),曾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戏曲史(江苏卷)、一般规划项目(艺术类)“昆剧折子戏研究”、“江苏省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江苏戏曲文化史研究”等多项课题。在《文艺研究》、《文学遗产》等海内外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七十余篇。研究领域主要为昆曲与古代戏曲、古代文学、当代戏曲评论、古代民俗与文化。屡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次)、山西省、江苏高校优秀社会成果奖、苏州大学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一等奖等多项奖励。
3.渠晓云,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古文学,主持浙江省哲社项目、全国高校古籍整理委员会资助项目等多项课题,出版《中古会稽士族研究》、《魏晋散文研究》、《六朝文学与越地文化》等三部著作,发表论文二十余篇
4.李玲玲,主要研究领域为文献学,主持浙江省哲社项目、社科联项目等多项课题,出版《<初学记>引经考》、《义乌人物记》、《钱唐韦先生文集》等三部著作,发表论文二十余篇
5.唐妍,主要研究领域为明清文学,主持有浙江省哲社项目、浙江省教育厅等多项课题,发表论文近十篇。
6.徐大军,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古代戏曲与小说,主持有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以及浙江省哲社重大课题等多个项目,出版有《宋元通俗叙事文体演成论稿》、《中国古代小说与戏曲关系史》等专著,在《文艺研究》《文学遗产》《文艺理论研究》《中华文史论丛》等刊物发表论文六十余篇,多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校文科学术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转载。
7.刘水云,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古代戏曲,主持有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以及浙江省哲社重大课题等多个项目,出版有《明清家乐研究》等多部专著,在《文艺研究》等杂志发表论文数十篇。
8.徐宏图,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古代戏曲,主持有文化部、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以及浙江省哲社重大课题等多个项目,出版有《南宋戏曲史》《浙江戏曲史》《浙江昆剧史》等23部专著,发表论文七十余篇。
9.蔚然,主要研究方向为明清文学,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课题、杭州市社科规划课题等多项科研项目,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并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专著。获得过多媒体教学大赛奖项、课堂教学质量奖项,以及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等校级教学奖励,并立项校级教改课题,在《当代教育论坛》《教育现代化》等期刊发表教学改革论文。

实验教学项目教学服务团队情况
团队主要成员
序号 姓名 所在单位 专业技术职务 行政职务 承担任务 备注
团队其他成员
序号 姓名 所在单位 专业技术职务 行政职务 承担任务 备注
{xh} {xm} {xx} {zyzw} {xzzw} {cdrw} {bz}
项目团队总人数:19 人高校人员数量:3人 企业人员数量:16人
实验目的

      第一,实验的必要性

(1)国家全面复兴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底蕴深厚,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与世界文明的发展都做出了卓越贡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中宣部多次提出要全面复兴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并提出到2025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基本形成,研究阐发、教育普及、保护传承、创新发展、传播交流等方面协同推进并取得重要成果,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显著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更为坚实,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明显提升,这些措施和目标是为中国大国崛起做好文化准备,传承民族优秀文化是国家未来发展的重点。

昆曲在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是中国第一批获得该荣誉的项目,同时,昆曲于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昆曲是是中国历史上文化内涵最为深厚的戏曲剧种,完美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学和艺术的高雅风神韵味,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内涵。古老的昆曲文化内涵深厚,遗产丰富,具有高度的文学价值、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在中国文学史、戏曲史、音乐史、舞蹈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昆曲文化的传承是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便捷途径,

(2)教学改革的现实需要

目前,《中国戏曲史》、《中国古代文学史》中“明清传奇”部分的教学多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涉及到昆曲表演部分要么不讲,要么主要是课堂中采用书面文字材料、图片讲授或者影像观看等方式。

昆曲是以载歌载舞的方式来讲故事的综合艺术,单纯的文本阅读会导致学员只知故事,而无法领略昆曲载歌载舞的音乐魅力、舞蹈艺术,无法体验演员的表演与剧本之间的互动关系,无法实现演员与观众共同完成演出的二次创作。实际课堂教学和舞台表演之间的空间距离,使得学员难以全面领略昆曲的艺术价值。即使采用观看影像视频的方式,也因缺乏现场参与感导致学员游离于观影过程中,再精彩的演出也无法引发学员的感动与共鸣。

虚拟仿真技术为昆曲传承提供了一个新的手段,可以让忙碌的现代人,尤其是年轻的学员以游戏的方式参与到昆曲表演中来。通过虚拟仿真技术的新技术手段,采用全景化、游戏化、体验化的方式来开展教学,对于培养昆曲观众、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以及实际教学都将会是一个积极有力的推动。

第二,实验的实用性

     (1)学习的实用性。昆曲的学习包括剧本和表演两大部分,剧本学习虽然可以通过阅读实现,但是表演部分的学习却需要昆曲表演艺术家的口传心授。传统昆曲传承方式依赖于昆曲表演前辈的口传心授,而学生们在日常学习中则很难跟师学习。目前昆曲表演艺术家数量少,他们不仅自己有演出任务,也承担着剧团的日常教学,没有时间和精力对高校中的学生进行辅导。学生也有自己的课业,很难有专门的时间进行学习。虚拟仿真实验的方式则可以解决这个矛盾,学生通过虚拟仿真的方式进行沉浸式的自我学习,不仅可以跟唱、自唱,还可以把学习的流程拉长,向前延伸为表演之间的化妆与选择服饰,向后可以自我评价、自我提高。

  (2)观演的实用性。全国八大昆剧演出院团,分别位于北京、南京、上海、苏州、杭州、永嘉、长沙、成都等不同的地区,昆剧的演出均以当地演出为主,虽然这些院团也有巡回演出,但次数非常有限,因此,外地的学生想看一场昆剧表演非常不容易。一方面,昆曲演出时间基本都是晚上,且时间也不确定,学生如果去看演出,不仅时间未必能凑巧,而且势必要住宿,这就大大增加了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另一方面,演出局限在特定的演出场所,学生很难全国范围去观看演出。即使选择固定剧团观看,观演成本也比较高,比如,戏票费用、差旅费用等等,这些问题常常使得使学员缺少机会观看现场演出。虚拟仿真技术为则提供了一个非常经济实用的手段,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登录网站,学习各种知识,体验不同的角色,这比起观看演出又多了一重自我探究、自我体验的收获,这样的方法更容易激发其学生对昆曲的兴趣,引发他们进一步学习的愿望。

第三,教学设计的合理性

本实验项目包括以下四种教学设计:

1)认知性实验教学:充分利用虚拟现实、三维可视化技术,通过构建昆曲行当角色的三维数字化模型,以高清、实时、动态的方式对昆曲化妆、昆曲演唱进行全方位立体展示,使学员以沉浸感、体验式方式扮演昆曲角色进行现场参观式教学,提升学员对昆曲行当和表演特征的认知能力。

2)设计性实验教学学员可针对不同行当角色设计不同扮演策略,并通过标准化方法学习与训练,实现对行当角色识别技能的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和创新精神的综合培养。

3)综合性实验教学:对昆曲扮演过程虚拟仿真,学员可以进行选择式、扮演式、识别式等具体操作,让学员能够清晰直观的了解昆曲的行当分类、行当的服饰信息、剧目信息、曲牌信息等;使学员全面了解昆曲演出的全部流程,包括化妆、发饰、服装、演唱等实验过程操作,提升学员对昆曲的认知与感受能力。

    (4)创新性实验教学:针对“生”、“旦”、“净”、“丑”等昆曲的不同行当进行反复试验,以找出适合不同行当的化妆、服饰、剧目和演唱曲牌,提升学员对行当扮演的辨别能力。

通过虚拟仿真手段,将昆曲里的不同行当、昆曲角色及扮相、剧目、经典唱段等内容,设计成可视化、可交互、可沉浸体验等声图并茂的形式,使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在课堂里“活”起来,“动”起来,让学员以角色扮演的方式身临其境地体验,可以有效弥补学员无法身临实地体验的不足,而且此实验具有可重复性,可以满足学员反复学习的需求。这项实验不仅有助于昆曲这一世界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扬,也可以实现教学手段的重要创新,充分将传统教学方式无法呈现出来昆曲表演的现场感还原出来。

第四、本系统的先进性

本实验开发了网页版和虚拟现实VR版,网页版便于校内外师生共享使用,虚拟现实VR版则利用其超强的沉浸感、体验式、交互式相结合达到更好地训练技能的目的。

本项目采用的VR/AR技术将昆曲教学游戏化、体验化,以达到培养学员对昆曲的兴趣和学习的目的,如昆剧表演中的身段动作、音乐声腔、行头服饰、化妆流程等相关知识;同时,昆剧发展历史、经典唱段唱词、文学故事情节、人物性格特点等一系列文本上的内容通过综合交融的方式,将各个知识点视觉化、动态化、虚拟化,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增加学习和教学的便利性,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本项目综合利用3D建模、VR和语音识别等现代信息技术,建构现实教学中“做不到”、“做不好”、“做不了”、“做不上”的“昆曲表演和行当角色识别”的三维虚拟场景,让受训学员如临其境,在情景沉浸中学习昆曲演出的流程,并感受昆曲表演的魅力,培养与提升学员识别昆曲行当角色的能力和理解传统文化艺术特征的能力。

本项目的建设既符合国家大政方针的重大政策需求,也是培养人才的迫切需要,同时也符合教学改革的现实需要。因此,本项目坚持需求导向,紧密结合国家文化发展对高校人才培养的需求,紧密结合专业特色,紧密结合人才培养特点进行建设。

本课题目前也已取得了浙江昆剧团、昆山当代昆剧院等院团的演员及众多兄弟院校的学者给予关注和支持,也取得了江浙沪各地曲社曲友的支持。




实验课时

1)实验所属课程课时:48学时 

      (2)该实验所占课时:2 学时    
实验原理

1.实验原理
    《中国古代文学史》作为中国语言学科的核心主干课程,其教学任务在于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学员对传统文学、传统文化的认知与认同能力。本实验项目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中的重要实验,内容选择《牡丹亭》中的《拾画》、《游园》、《冥判》、《问路》四折,各代表一个行当进行实验。《拾画》是生角、《游园》是旦角、《冥判》的净角、《问路》是丑角,通过对四大行当的化妆、包头、选择服饰进行实验。其讲授和考核的知识点为:
    1)使学员全面了解昆曲发展的历史,了解代表性的传奇作家,了解经典的昆剧剧本,了解昆剧表演风格的基本特点。
    
2)让学员进行不同行当角色的扮演操作,并能根据不同的行当角色认知其化妆、服装、唱腔区别,培养学员的感知和辨别能力。
    
3)培养学员体验昆曲演出的审美特征,利用3D建模、虚拟引擎渲染等技术构建昆曲行当和角色的脸谱、服装、头面、身段、唱腔以及人物模型和环境场景。根据昆曲人物的装扮与唱腔不同的特点设计出VR/AR可交互、可体验的虚拟仿真平台,让学员沉浸在VR/AR虚拟仿真系统中,体验角色,认知行当,通过对舞台场景、服饰、脸谱、身段等虚拟创作创造不同人物形象,以及对不同人物进行唱法体验和模仿。在这一过程中,学员将体认到不同角色的不同特点,感受不同行当角色人物的装扮以及表演风格间的差异,以达到对昆曲以及行当角色、故事人物特点的深刻理解。
    
4)在教学实验领域,通过沉浸式虚拟仿真训练环境实施学员实训,能最大限度地贴近真实环境,有力提升训练效果,训练的组织与实施不受时间和气象条件制约,分布式训练仿真系统甚至能使不同地点的参训人员共同参与训练。通过对具体戏园环境、昆曲背景和昆曲角色进行建模和仿真。
    
5)虚拟仿真可以解决学院高质量的实验问题。它不但可以不动用实际场地、设备而使实验人员具有身临其境之感;它可以任意设置相关环境背景,对学院进行同一环境、同一预案的多次重复实验,还可进行不同环境、不同预案的训练,使学员迅速地积累丰富的经验。

知识点:共12

1)昆曲的发展简史;

2)代表性的传奇作家;

3)经典的传奇作品;

4)昆曲表演的不同行当类型;

5)昆曲表演不同行当的化妆、服饰、身段;

6)昆曲不同行当的表演特点;

7)昆曲演唱的基本唱念方法;

8)昆曲代表性剧目的经典角色;

9)《牡丹亭》剧情简介和经典唱段;

10)《牡丹亭》人物形象特点;

11)《牡丹亭》人物的行当角色类型;

12)《牡丹亭》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意义;
    2.核心要素仿真设计
      
本实验以苏州园林曲园为实验演出场景,仿真度可达90%以上。

整个实验分为一个过渡场景和三个核心场景。
        过渡场景为剧院入口,在过渡场景有一位老师带领三名学员。在这个场景中,老师向学员介绍昆曲的历史,并引领学员进入化妆间。学员进行化妆间后,即化身为剧中人。
        第一个核心场景是化妆间。化妆间有排列整齐的化妆桌、椅子、戏箱、悬挂在衣架上的备场戏服和演出道具。两排化妆台上有化妆箱、水发、贴片、头面、扇子等。学员由戏院入口进入化妆间即进入角色,可以通过360浏览,对化妆间的整体布置进行全面掌握,可以看到化妆台、化妆箱、化妆镜、悬挂的戏服、古色古香的戏箱、墙上的脸谱等等,整个场景的还原度达到90%以上。学员需要在化妆间完成化妆、包头、换装等流程。整个场景的还原度达到90%以上。
        第二个核心场景为候场长廊,长廊中,学员行走方向的右侧是昆曲剧目和昆曲剧作家展示墙。学员可以点击任何一幅图片都可以弹出相应的剧目介绍。学员行走方向的左侧是花开富贵的壁画,壁画下方有一桌两椅展示,是上场前的临时休息处。
学员从化妆间走上舞台时经过长廊,通过WASD键在长廊进行前后左右的活动,可以看到墙面上的昆剧剧目,并进行点击操作,了解昆剧的发展简史、昆剧的代表性剧目、著名的昆剧演员,整个场景的还原度达到90%以上。
        第三个核心场景是园林演出场景,园林以苏州曲园为演出场景,园林中繁花似锦,绿树成荫,木桥石径,修竹茂林。花窗透进日影,照在湖水上,水波粼粼,芍药花、牡丹花、荷花随风摇曳。学员在此场景中可以全方位的浏览舞台、园林,欣赏舞台的布置、欣赏园林中的美景,也可以切换视角,从舞台走下曲桥,沿着木桥或者石径到园林中演唱。演出场景中主要包括演出舞台和观众席两个部分。演出舞台铺红色地毯,台上一桌两椅,舞台以“出将”与“入相”分上下场口。舞台前侧为乐池,有曲笛、箫、琵琶、锣、鼓等乐师伴奏。
舞台穹顶装饰华丽,雕梁画栋,朱红金粉,金碧辉煌,与地面红地毯相呼应。学员可以通过鼠标右键360度浏览舞台、乐池、穹顶;观众席面向舞台,与舞台隔水布置,观众或坐或立。在观众席内,桌上布置有水果、茶水,学员可以通过WASD键前后左右行动,也可以通过鼠标右键360度浏览观众席,并从观众席左侧月亮门进出。整个场景的还原度达到90%以上。



实验仪器设备

本实验项目通过Unity3D开发平台,构建了实验所需的三维虚拟仿真场景及设备,单机端与网页端呈现内容及互动方式有些许差异,实验后期需要嵌入语音互动功能,致使实验项目不仅需要较多的虚拟设备及图像及音频捕捉设备,而且需要多种软件技术融合构建。

本项目目前的装置和软件主要包括如下几项:

1.服务器:CPU 4、内存8 GB、硬盘500G

2.计算机:intel酷睿i7 8700、内存16GB DDR4、存储容量1TGTX1060显卡。

3.Unity3D插件

4.音频捕捉:智能ASR套件

5.软件环境:网页版+PC

6.操作系统:Linux服务器操作系统,Windows 7以上64PC操作系统。

7.教学系统:昆曲表演与行当角色认知虚拟仿真软件系统。

8.相关软件:MySQL数据库软件,Unity3d等。

       9.可选套件:HTC VIVEVR步行器、多点定位器、MS位置捕捉及反馈平台等

实验材料(或预设参数等)
实验材料:
1.     演员、观众、乐师等各类人物形象的高精度3D建模,适用于U3d,Ue4等多引擎的人物组件;
2.     剧场、化妆间、舞台、场景灯光、长廊、观众席等场景的精细化建模,多维灯光及光线渲染;重点道具如化妆台、化妆镜、化妆箱、戏箱、场景灯光;展示墙、桌椅水果等道具的精细还原建模;
3.    语音识别及评测组件
预设参数:
1.生旦净丑四个行当的化妆步骤及化妆道具,饰物的操作流程。
2.柳梦梅、杜丽娘、胡判官、癞头鼋四个角色的服饰及行当服饰的介绍展示。
3.《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风筝误》四个剧目的简介。
4.汤显祖、洪昇。孔尚任、李渔四位剧作家的简介。
5.【绕地游】【步步娇】【醉扶归】【皂罗袍】【尾声】五支曲牌的音频及伴奏的嵌入
实验教学方法

本实验项目的教学方法:

1)认知性实验教学:充分利用虚拟现实、三维可视化技术,通过构建昆曲行当角色的三维数字化模型,以高清、实时、动态的方式对昆曲化妆、昆曲演唱进行全方位立体展示,使学员以沉浸感、体验式方式扮演昆曲角色进行现场参观式教学,提升学员对昆曲行当和表演特征的认知能力。

2)设计性实验教学:学员可针对不同行当角色设计不同扮演策略,并通过标准化方法学习与训练,实现对行当角色识别技能的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和创新精神的综合培养。

3)综合性实验教学:对昆曲扮演过程虚拟仿真,学员可以进行选择式、扮演式、识别式等具体操作,让学员能够清晰直观的了解昆曲的行当分类、行当的服饰信息、昆剧剧目信息、昆曲曲牌信息等;使学员全面了解昆曲演出的全部流程,包括化妆、发饰、服装、演唱、表演等实验过程操作,提升学员对昆曲的认知与感受能力。

4)创新性实验教学:针对、“丑”等昆曲的不同行当进行反复试验,以找出适合不同行当的化妆、服饰、剧目和演唱曲牌,提升学员对行当扮演的辨别能力。

实验方法与步骤要求

1.实验方法

本实验教学过程中高度融合实体与仿真软件,充分遵循能实不虚、虚实结合、以虚扩实、相互补充的原则开展教学活动。课程开始之前,学员必须学习完《中国古代文学史》(4)、《中国戏曲史》等相关课程,要求学员必须牢固掌握前述知识点,并充分结合个知识点熟悉昆曲表演实体和仿真软件等实验仪器设备及实验材料。实验过程中,要求学员通过预设参数完整地针对昆曲表演的可操作内容进行反复操作,最终使得每位学员系统性地掌握昆曲的发展历史、昆曲表演的行当类型、主要角色、代表性剧目和经典唱段等相关知识。

2.实验过程

本实验操作根据不用用户的需求及对知识点的把握程度及难易程度的不同分为4类不同学员用户,包括非戏剧专业本科学员、戏剧专业本科学员、昆曲爱好者、社会其他人员,不同用户的操作要求及评分有不同,基本实验总流程如图所示:
整个实验过程完全在虚拟环境中根据提示进行操作。在虚拟环境中,学员以第一人称身份选择昆曲中的不同行当、不同角色,通过交互游戏化的方式,体验不同行当、不同角色的化妆、服饰、唱腔、身段表演等操作方式,以考核对该戏人物和角色的认知和理解。
完整的实验过程包括十个步骤:

步骤

目标

耗时/分钟

赋分模型

满分

成绩类型

1.  操作成绩

2.  实验报告

选择行当

了解行当分类

1-1-1-1

2-2-2-2

8

进入角色

了解实验主题

5

5

5

化妆(包括粉底、口红、眼影、发型、头饰)

选择合适角色的妆面与造型

1-1-1-1-1

2-2-2-2-2

10

选择外观

选择匹配的服装

5

5

5

场景移动

了解操作方式

2

2

2

学习相关知识

浏览场景素材

5

5

10

参观场景

在场景中熟练移动

2

5

5

观看演出

聆听名家唱段

5-5-5-5

2.5-2.5-2.5-2.5

10

选择曲牌

能够跟唱

5-5-5-5

5-5-5-5

20

总结

写出实验报告

12

25

25








实验结果与结论要求

一、是否记录每步实验结果:√是  否

二、实验结果与结论要求:√实验报告 √心得体会 其他            

三、其他描述:完成相应实验操作,生成实验报告,根据实验报告分析实验过程,针对错误的操作,查看知识原理并撰写心得体会。
      
实验考核分为两部分:实验过程和实验报告两大部分,实验过程成绩占比90%,实验报告占10%

每一个模块必须在完成前一任务的要求下,才能进行下一项学习任务,完成行当角色认知、行当角色形象创造、行当角色人物的体验等流程,完成全部学习任务后根据学习数据统计分析,需要提交总结实验报告。

     学员通过在系统内的学习和操作,需要掌握昆曲发展的简史与基本常识性知识,可以体验到昆曲演员装扮流程,可以学习到具体唱段,最后的实验结果以实验报告的形式在线上填写上交。


考核要求
本实验项目考核内容分为实验过程和实验报告,实验成绩的计算方法:实验过程×90%+实验报告×10%。
具体考核要求如下:

 

考核项目

考核要点

权重

实验过程

行当选择

 

掌握行当的分类。

掌握行当的特点。

掌握同一行当中的不同角色。

8%

角色选择

 

掌握角色所属剧目;

掌握角色的故事;

掌握角色的性格特点;

5%

实验操作

熟练掌握鼠标左右键使用;

熟练掌握WASD键;

7%

知识学习

昆剧代表剧目;

昆剧代表作家;

10%

角色化妆

 

掌握角色化妆的基本步骤;

掌握角色发型的组成;

掌握角色的服装构成;

30%

角色演唱

掌握曲牌的相关知识;

掌握一支曲子。

30%

实验报告

下载实验数据,撰写心得体会并上传

根据实验报告,查看知识原理或实验过程,对错误的操作进行分析和总结。

10%



面向学生要求

一、专业与年级要求

本项目适用于艺术学科的戏剧学、戏剧戏曲学的专业学习,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的汉语言文学的专业学习,可以应用于公共文化单位、科研院所等企事业单位人员的技术培训,可以应用于全国各地曲社曲友的自主练习。核心知识原理与“戏曲学”“中国古代文学”等课程的知识和能力要求相一致,适合本科1-2年级以及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学习。

二、基本知识和能力要求

使用本项目的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戏曲学、古代文学史等相关基础知识。

实验项目应用及共享情况

(1)本校上线时间 :2020年3月12日 

(2)已服务过的学员人数:本校103人,外校200人

(3)附所属课程教学计划或授课提纲并填写:

     纳入教学计划的专业数:  2 ,具体专业:中国古代文学史

     教学周期:1   学习人数:50
      教学周期:2   学习人数:53
       附录1:浙江工商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史(四)》教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四)》教学大纲

一、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CLL110

课程性质

专业核心课

课程名称

古代文学史(四)

英文名称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HistoryFour

学时/学分

48/3

开课时间

()

适用对象

汉语言文学专业大三学生

先修课程

《古代文学史》(一)、(二)、(三)

大纲执笔人

王丽梅

大纲审核

郭剑敏

修订时间

2020-9

当前版本

2020

二、课程描述

本课程是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设的专业基础课,课程内容包括元明清三代的文学发展史,主要面向中文系专业高年级学生,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元明清至近代中国文学的创作背景、主要样式、代表作品、文学潮流和文学脉络。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是学生全面了解元明清三代文学的流变、文学创作群体、文学的特点,掌握经典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等。通过宏观的文学史描述与具体作品研读相结合的方式来解读和理解中国历代文学发展脉络与潮流,培养学生的古代文学赏析能力和专业研究精神。

三、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理论和文史教学,使学生具备如下能力:

1. 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流传与演变脉络。

2. 把握其间各种文体的演变、文学思潮的兴替、各种文学流派和文学团体的理论主张和创作风格、重要作家作品及其在文学发展中的地位和影响等,研究探讨文学的发展规律。

3. 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增强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水平和创作能力。

四、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

毕业要求

指标点

课程目标

1. 汉语阅读与写作能力

1.2古典文献阅读能力

教学目标3

2.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2.1文学评论与文艺鉴赏能力

教学目标3

2.2认识和分析各种文学及文化现象的能力

教学目标2

2.3较为扎实的文史哲知识功底及相应的应用能力

教学目标2

3.语文教学及科研能力

4.1 语文教学及语文教育研究能力

教学目标2

4.3 专业研究及解决问题能力

教学目标3

五、教学内容

第五编 元代文学

第一讲 元代文学概述(3课时)             

重点内容:元杂剧代表作家作品。

难点内容:中国戏曲的起源。

教学内容:元代戏剧概述。

1.中国戏曲的起源与形成

2.元杂剧

第二讲 关汉卿和王实甫(6课时)           

重点内容:王实甫《西厢记》的故事演变。

难点内容:《西厢记》的叙事模式

    教学内容:

1.关汉卿与《窦娥冤》

2.王实甫与《西厢记》

第三讲 南戏(3课时)                       

重点内容:南戏的形成、发展及体制。

难点内容:《琵琶记》的排场艺术。

教学内容:

1.南戏的形成与发展及体制

2.元末四大南戏

3.高明与《琵琶记》


第四讲 元代散曲(3课时)                      

重点内容:元代散曲创作。

难点内容:散曲的体制与审美。

教学内容:散曲的兴起与创作。

1.散曲的兴起及其体制

2.元代前期散曲

3.元后期散曲

第六编 明清文学

第一讲  明清文学绪论(3课时)                   

    重点内容:明清文学的社会背景

    难点内容:明清文学的发展脉络

教学内容:明清文化特点与文学样式、文学群体。

1.明清文学社会背景

2.明清文学的主要形式


第二讲  明代小说(6课时)                     

   重点内容: 《三国演义》的主旨和追寻。

难点内容: 《西游记》的佛道思想。

教学内容: 明代小说的类型

1.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

2.神魔小说:《西游记》;《封神演义》

3.短篇小说:“三言二拍”

第三讲   明代诗文(3课时)             

重点内容: 前后七子、归有光。

难点内容: 台阁体与茶陵派。

教学内容: 掌握前后七子、归有光的叙事风格和文学成就。

1.明初诗文

2.台阁体与茶陵派

3.前后七子

4.归有光

    第四讲  明清传奇(3课时)                      

重点内容: 明清传奇的分期;

难点内容:昆曲的声腔;昆腔与明清传奇;

教学内容:了解明清传奇的发展,掌握主要作家和作品。

1.明清传奇概述

2.昆曲与明清传奇

    第五讲  汤显祖与《牡丹亭》 3课时)            

重点内容: 《牡丹亭》的思想内容

难点内容: “情至”观念

教学内容: 了解汤显祖的生平与主要作品,精读《牡丹亭》。

1.汤显祖生平与创作

2.《牡丹亭》的思想成就与艺术特色。

实验教学  昆曲表演与行当角色认知虚拟仿真实验(2学时)

    第六讲  “南洪北孔”(6课时)                 

重点内容: 《长生殿》与《桃花扇》的成书与艺术特色

难点内容: “兴亡”与“爱情”

教学内容:  了解《长生殿》与《桃花扇》的选材与特点。

1.清代戏曲新变

2.《长生殿》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

3.《桃花扇》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

第七讲  清代诗词(3课时)            

重点内容: 清代诗歌流派

难点内容: 遗民诗人的创作

教学内容: 了解清代诗词创作的基本情况。

1.清代诗歌流派;

2.清词成就

第八讲  清代小说(3课时)                    

重点内容:《儒林外史》的思想内涵。

难点内容:《聊斋志异》的鬼神观念

教学内容: 了解《儒林外史》的成书过程,重点掌握《儒林外史》叙述艺术。

1.《儒林外史》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

2.《聊斋志异》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

第九讲 《红楼梦》(3课时)                

重点内容: 《红楼梦》的思想内涵。

难点内容:《红楼梦》的艺术成就

教学内容: 了解《红楼梦》的成书过程,重点掌握《红楼梦》叙述艺术。

1. 《红楼梦》的成书经过

2. 《红楼梦》的思想内容

3. 《红楼梦》的艺术成就

4. 《红楼梦》的影响

六、教学安排

该课程每周3学时,16周, 48学时为课堂授课教学时间。建议教学进度如下:

章节

学时数

第一讲 元代文学概述

3

第二讲 元杂剧的作家作品

6

第三讲 南戏

3

第四讲 元代散曲

3

第五讲 明清文学绪论   

3

第六讲 明代小说   

6

第七讲 明代诗文

3

第八讲 明清传奇概述

3

第九讲 汤显祖与《牡丹亭》 

3

第十讲“南洪北孔”

6

第十一讲 清代诗词

3

第十二讲 清代小说

3

第十三讲《红楼梦》 

3

七、课内实验内容、要求及学时

在明清传奇《牡丹亭》部分采用《昆曲表演与行当角色认知虚拟仿真实验》方式进行教学, 2课时。

要求提前预习《牡丹亭》文本,了解故事基本内容。

要求能了解昆剧表演的基本特点、分辨昆剧行当、模仿并演唱《牡丹亭•游园》中的【皂罗袍】【好姐姐】

八、教学方法与手段

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实验实践为辅。课堂理论教学以多媒体课件为主,黑板板书为辅。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能力的培养,以文学作品为例,提高对古典诗文的理解能力、赏析能力和探究能力。通过适当的课堂与课后练习,引导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积极思考,鼓励学生发现问题,讨论问题和解决问题,在稳固基本功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研究性思维和分析、归纳、推导能力。

九、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考核方式:期末考试闭卷(或大型作业/论文),实验、出勤、课堂情况。

    成绩评定标准:总成绩(百分制)=平时成绩×30%+实验×10%+期末考试成绩(或大型作业/论文)×60%。

十、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指定教材:

[1]袁世硕:《中国古代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年版。

[2]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下三编,共六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参考书目:

[1]马积高:中国古代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

[2]郭预衡:《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3]王运熙、顾易生:《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张庚、郭汉城:《中国戏曲通史》,中国戏剧出版社,2007年版。


      附录2:浙江工商大学本科生课程授课提纲

                20202021学年第2学期

课程信息

课程名称

中国古代文学(4

开课班级

汉语1801

课程类型[1]

专业核心课

课程性质[2]

理论课

学分

3

周学时

3

总学时

48

教学周

1 16 

教室

C408

上课时间

周 一 3-5 

教学安排

课堂讲授11次,课堂讨论2次,观看演出2次,虚拟仿真实验1次。

教师

主讲教师

王丽梅

电子信箱

Limei72@163.com

答疑时间

周一下午

答疑地点

中文系办公室

助教

电子信箱

指定教材: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三版),袁世硕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年版。

参考书目: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六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考试安排

总成绩构成比例:平时50%,期末考试50%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中国古代文学知识,提高学生民族文化自信,唤醒学生民族文化自尊心。

2.通过分析多种多样的文学作品,提高学生对文学的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

3.通过学习文学作品中的精华内容和优秀遗产,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品质和健康的道德情操,更加珍惜人生,关心社会,热爱生活。

课程要求

1.本课程开展“课堂专题演讲”活动,要求每组成员合理分工,完成选题的讲授。具体要求如下:制作PPT;脱稿讲授;音量适中;讲授时态度大方自然;小组每个人都需要积极参与PPT的制作与讲授。讲授完成后进行二次修改,完成后交给学委,期末统一提交,期末占比50%

2.本课程要求学生进行广泛的阅读,阅读书目随堂发给学生,并以讨论的方式考核阅读情况。

课程思政

本课程通过讲授中国悠久的文学传统来培养学生们的文化自信,唤起学生的文化自尊心。

本课程通过明清两代文学的艺术成就使学生了解中华民族文化的成就和特质。

周数

时数

教学主题

教学内容(含课程思政内容)

教学方式[3]

作业要求

1

3

明代文学概述

明代文学的政治历史背景

线下教学

阅读《三国演义》

2

3

明代文学概述

1.明代文学的思想学术背景

2.明代文化的成就

线下教学

阅读《牡丹亭》

3

3

明代文学概述

明代文学发展的基本脉络

线下教学

4

3

《三国演义》人物塑造

1.     《三国演义》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

2.     《三国演义》的人物形象

线下教学

5

3

《水浒传》价值倾向

1、《水浒传》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

2、《西游记》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

3、《三言二拍》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

线下教学

6

3

《金瓶梅》文化价值

1.       《金瓶梅》的版本

2.       《金瓶梅》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

3.       《金瓶梅》的地位和影响

线下教学

7

3

《牡丹亭》的情与理

1.    汤显祖与《牡丹亭》

2.   《牡丹亭》虚仿实验

线上教学

8

3

清代文学概述

清代文学发展的基本脉络

线下教学

9

3

清代小说

《聊斋志异》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

线下教学

10

3

清代短篇小说

《红楼梦》专题讲座

线下教学

11

3

清代长篇小说

《红楼梦》专题讲座

线下教学

阅读《红楼梦》

12

3

清代传奇

清代传奇发展简史

线下教学

阅读《红楼梦》

13

3

昆剧表演艺术

实务精英进课堂

线下教学

14

3

清代传奇

1.       清代传奇代表作——《长生殿》

2.       观看昆剧《长生殿》

实践教学

阅读《长生殿》

15

3

清代传奇

1、清代传奇代表作——《桃花扇》

2、观看昆剧《1699桃花扇》

线上教学

阅读《桃花扇》

16

3

讨论答疑

线下教学



[1]课程类型:普通共同课、学科共同课、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通识选修课

[2]课程性质:理论课、独立设置的实验课、含课内实验的理论课、实践课

[3]教学方式:线下教学、线上教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社会实践(外出考察)、其他

 


(4)是否面向社会提供服务:ž是  ○否

(5)社会开放时间:2020年9月1日

(6)已服务过的社会学习者人数:200 人

网络条件要求

1)说明客户端到服务器的带宽要求(需提供测试带宽服务)

   100M

 2)说明能够支持的同时在线人数(需提供在线排队提示服务)

      并发100人内

用户操作系统要求

(1)  计算机操作系统和版本要求

Windows7及以上系统


(2)  其他计算终端操作系统和版本要求

          无

(3)  支持移动端:ž是 ○否

用户非操作系统软件配置要求

(1)非操作系统软件要求(支持2种及以上主流浏览器)

谷歌浏览器 IE浏览器 360浏览器 火狐浏览器 

(2)需要特定插件  ○是 ž否

  如勾选“是”,请填写:

 插件名称:(插件全称)

 插件容量:

 下载链接:

(3)其他计算终端非操作系统软件配置要求(需说明是否可提供相关软件下载服务)
   无

用户硬件配置要求

1)计算机硬件配置要求

intel酷睿i7 8700、内存16GB DDR4、存储容量1TGTX1060显卡

 (2)其他计算终端硬件配置要求

   无

用户特殊外置硬件要求

(1)计算机特殊外置硬件要求

       无


(2)其他计算终端特殊外置硬件要求:ž无 ○有

 如勾选“有”,请填写其他计算终端特殊外置硬件要求:

网络安全

(1) 证书编号:



(2) 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备案证明

系统架构图及简要说明

1.基础设施支撑层建设

  基础设施支撑层采用跨校区的双数据中心设计,在技术架构上采用软件定义(SDNSDSSDC)技术,对数据中心内的网络、计算、存储等资源进行灵活的定义、抽象、整合、集中和自动化管理。

2.数据支撑层建设

  数据支撑层负责对收集到信息的全面集成、数据清洗和智能分析。数据支撑层通过ETL采集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系统积累的数据,所有数据通过MysqlHDFSHBase等以集群方式分类存储。大数据平台提供丰富的API接口,方便各个应用程序调用所需要的数据。

3.应用支撑层建设

  采用轻量级通讯机制(通常是restful API)的SOA架构。标准的接口对外开放,实现轻量化的标准通信机制,且凭借自动化部署机制实现独立部署。应用支撑层由共性平台组成,核心平台主要包括:统一身份认证平台、站群平台、流程平台、消息平台等组成。

4.应用层

  应用层位于应用支撑层之上,基于应用支撑层提供的共性平台能力开发或部署,与应用支撑层深度融合。应用层利用底层平台提供的能力及自身业务逻辑面向用户提供服务。

5.用户层

  用户层面向虚拟仿真教学资源相关的所有人员,包括教师、校内外学生、管理者、运维人员等,同时要求系统界面全端打通,适用于各类终端设备与终端系统。

  6.技术标准与规范体系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技术标准与规范体系确定了信息采集、信息处理、信息交换等过程的标准和规范,规范了系统的数据结构、共享标准和交互规则。

实验教学项目

实验

教学

开发技术

VR 、3D仿真 、HTML5

开发工具

Unity3D 、Maya

运行环境

服务器

CPU4核、内存8GB、磁盘500GB

集成显卡、   GBGPU型号随机

操作系统

Windows Server

具体版本:Windows7及以上

数据库

Mysql

备注说明(需要其他硬件设备或服务器数量多于1台时请说明)         

是否支持云渲染

实验品质(如:单场景模型总面数、贴图分辨率、每帧渲染次数、动作反馈时间、显示刷新率、分辨率等)

单场景模型总面数:13.3M、贴图分辨率(1024*1024)、没帧渲染次数300、显示刷新率60Fps、分辨率1920*1080

实验教学项目特色

(1)实验方案设计思路

本项目通过虚仿真手段,运用虚拟仿真技术,以仿真构形,以虚拟传神,创建昆曲行当角色及故事人物的融汇现场,导入对角色认识、动作舞蹈、情感互为涵容的审美体验,由此强化个性化解读,提倡创造性应用,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昆曲的艺术特征,这在国内戏曲领域同类课程中属于首创。

本项目可以拓展至整个古代文学、戏曲等课程,对于古代文学和戏曲的学习来说,虚拟仿真实验是一种高效的实验方式,通过学员的交互参与,最大程度地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既巩固了知识理论与操作能力,又能适应新文科人才培养的需要。

(2)教学方法创新

本项目以实验室为依托,引入虚拟仿真技术,创新性地采用“沉浸式情境漫游体验法”、“游戏式任务驱动引入法”、“人机引导下的自主探究训练法”等多种实验教学方法,注重真实虚拟场景教学,借助直观、形象的由视觉、听觉、触觉等多重感官接收的虚拟场景,体验生动、活泼、身临其境的操作环境和虚拟-现实的场景互动环节。

(3)评价体系创新

本项目注重考核的梯度安排,以“昆曲文化认知——昆曲行当角色认知——昆曲角色形象创造——昆曲人物体验”为梯度流程设计为考核框架,符合于学员的认知规律,并侧重于理解、运用部分的评价,强调学员的自主探究性学习,从而开发出较为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

(4)对传统教学的延伸与拓展

第一,拓展传统教学手段

本实验教学项目采用VR/AR数字技术手段延伸和拓展昆曲传统教学手段,利用直观性强、真实度高的昆曲虚拟仿真教学平台,构建逼真、立体、可交互的实验环境和对象,将现代科技融入传统戏曲(昆曲)的教学中,拓展传统的教学手段,使之更具操作性、体验性、视觉性。

第二,延伸传统教学时空范围

虚拟仿真实验系统使学员可使用电脑、便携式电脑等终端设备随时随地学习昆曲相关知识并进行实验实训,同时,通过开放共享,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充分满足学员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远程学习的需求。

实验教学项目持续建设服务计划

(本实验教学课程今后5年继续向高校和社会开放服务计划及预计服务人数)

1)课程持续建设

日期

描述

第一年

完成净行和丑行的相应实验内容

第二年

完成昆曲各行当的不同角色,完整展示知识内容。

第三年

将细分行当进行进一步拓展开发和展示,完整行当知识内容。

第四年

融入各曲牌的线上语音识别及测评,加入其余体验客户端(VRARPADAPP等)。

第五年

加入昆曲名家讲解及唱段作为课件嵌入,进一步完整软件。

  其他描述:

 

 

2)面向高校、社会的教学推广应用计划

日期

推广高校数

应用人数

推广行业数

应用人数

第一年

1

80

1

200

第二年

1

120

1

400

第三年

1

160

1

500

第四年

1

200

1

700

第五年

1

240

1

800

知识产权

软件著作权登记情况

以下填写内容须与软件著作权登记一致

软件名称

昆曲表演与行当角色认知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系统V1.0

是否与课程名称一致

    ž 

每栏只填写一个著作权人,并勾选该著作权人类型。如勾选“其他”需填写具体内容;如存在多个著作权人,可自行增加著作人填写栏进行填报。

著作权人

著作权人类型

 

žžž课程所属学校  企业 

课程负责人    学校团队成员

企业人员      其他

权利范围

全部权利

软件著作登记号

2021SR0614918

受理流水号

 

附件材料清单
申报学校承诺意见
实验交流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xm}{sj} 发表
{nr}
回复({num}) 收起回复
{xm}{sj} 回复
{nr}
项目属性
  • 专业大类:艺术学类
  • 所属学科:戏剧学
  • 所属学校:浙江工商大学
  • 项目评分:
    (5分/1人已评)
共享应用
  • 实验浏览量:1476
  • 做实验人数:0
  • 实验通过率:-
  • 优秀:0人
  • 达标:0人
  • 不达标:0人
我要评分
发表评分
我要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