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目标下的CO₂ 减排CCUS工程虚拟仿真实验
实验采用双语模式,基于非标准化的问题解决思路,在工业大型场景下展现CO2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通过自主搭建技术路线、自由选择设备,实时展现CCUS工程关键操作参数对捕集效果的影响;模拟了氨肥生产、催化转化、油气田封存等多种利用封存方式,并充分考虑资源走向和经济因素,培养工程师亟需的“商科思维”。项目实现了实验室无法达成的效果,展现了“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的中国技术和中国力量。
我要做实验 收藏 | 点赞(0)+1
实验教学项目负责人情况
姓名 江博琼 性别 出生年月 1981-04-17
学历 博士研究生 学位 博士 专业技术职务 教授
行政职务 教授 院系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教学研究情况

1.5年承担实验教学任务
        
江博琼承担《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实验》和《环境工程学实验(气)》课程;
        
孙玉海承担《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实验》课程;
        
宋英琦承担实验教辅工作,负责项目对应教学设备设计;
        
沈东升承担《环境工程施工与经济管理》课程。

2. 负责人教学研究项目
       《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浙江省课程思政示范课,2022,主持       
       
环境工程原理》,浙江省一流课程,2020,主持       
         
面向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督、评、导一体化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与构建”,浙江省高等教育研究课题,2020,主持

3.负责人获得教学奖励
      ”
精耕教学智慧+,丰富育人多维度——虚拟仿真资源群在教学中的分层应用 ,浙江省高校教师教育技术成果二等奖,20211/5
        
浙江省第十一届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工科组一等奖,2019
 
学术研究情况

主要从事大气污染物迁移转化、环境纳米新材料开发、催化去除气态污染物等高效去除有毒有害污染物新技术研究。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1项、省自然科学基金3项,积累了丰富的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经验。在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Applied Catalysis B:Environmental,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C等环境领域国际顶级期刊上发表相关论文,他引次数超过1500次,并获得了10余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研究成果获浙江省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作为主要成员参编全国高等学校环境科学与工程类专业规划教材,获浙江省教学技术成果奖二等奖。

实验教学项目教学服务团队情况
团队主要成员
序号 姓名 所在单位 专业技术职务 行政职务 承担任务 备注
团队其他成员
序号 姓名 所在单位 专业技术职务 行政职务 承担任务 备注
{xh} {xm} {xx} {zyzw} {xzzw} {cdrw} {bz}
项目团队总人数:5 人高校人员数量:5人 企业人员数量:0人
实验目的

在知识层面使学生能够运用减污降碳的常用技术方法及设备构造等知识,理解技术原理,明确世界先进技术的发展和集成,培养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用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在能力层面:通过工业场景的100%实验室再现,培养学生对工艺现场的操控能力;通过非标准化的工艺搭建、设备选型、参数设定和资源走向,培养学生实验设计、方案实施、数据分析的能力,并具备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结论的能力;同时通过技术的发展与比选,提升学生理解科学技术发展的方向,获得创新创造能力。
        在素质层面:通过工程模拟,提升在工程实验中反复调试、锲而不舍、精益求精的精神;通过技术设备的选型,了解世界科技发展的中国力量,根植中国精神;通过将减污降碳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环境工程问题,使学生理解环境、能源等专业工作对于改善空气质量、保障环境安全、促进人体健康、减缓气候变化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实验课时

实验所占课时:4课时


实验原理
        CCUS工程集成了减污降碳技术中的吸附、吸收、催化利用、封存等多个重要知识点和技术手段,是环境专业和能源专业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图1 CCUS工程流程
图2 实验原理
①吸附原理
        吸附分离操作的基本概念:吸附的基本概念、吸附分离的类型及其应用;
        吸附剂:常用吸附剂的种类、性质及用途;
        吸附设备选择与操作过程:固定床和流化床吸附设备特点,操作参数选择。
图3  CO2附原理
② 吸收原理
        吸收的基本概念:吸收的类型及其环境工程中的应用;
        吸收剂:常用吸收剂的种类、性质及特点;
        吸收设备选择与操作过程:喷淋塔、填料塔、筛板塔设备特点,操作参数选择。
图4  CO2收原理
 ③CO2利用原理
        氨肥生产工艺:CO2制氨肥的原理、工艺搭建和参数调节。
        催化转化生产工艺:不同目标产物的生产原理、工艺搭建和参数调节。
        油气田利用工艺:CO2用于油气田开采的原理和操作参数。
图5 CO2用原理
④CO2利封存原理
        利用封存方式:枯竭油气藏、咸水封存的原理。
        封存参数的选择: CO2注入深度、封存的不同阶段。
图6 CO2封存原理
知识点:共8个
  ①吸附剂的选择和应用;
  ②吸附脱附设备选择、工艺搭建和参数调节;
  ③吸收剂的选择和应用;
  ④吸收解吸设备选择、工艺搭建和参数调节;
  ⑤氨肥生产的原理、工艺搭建和参数调节;
  ⑥催化转化不同目标产物下的原理、工艺搭建和参数调节;
  ⑦油气田利用、枯竭油气藏、咸水封存的关键参数选择、封存阶段选择和利用封存效果;
  ⑧经济核算。
实验仪器设备
(1)固定床吸附装置
(2)硫化床吸附装置
(3)喷淋吸收塔
(4)填料吸收塔
(5)板式吸收塔车辆

(6)二氧化碳液化装置
(7)高温高压化学反应釜

(8)石油开采装置
(9)天然气开采装置
(10)合成气催化反应器
(11)淀粉催化反应器
(12)氨肥合成装置
(13)车辆
(14)咸水封存设备
(15)枯竭油气藏封存设备
(16)槽罐车
(17)列车
(18)轮船
(19)运输管道

实验材料(或预设参数等)
预设参数:
  ①吸附剂的选择和应用;
  ②吸附脱附设备选择、工艺搭建和参数调节;
  ③吸收剂的选择和应用;
  ④吸收解吸设备选择、工艺搭建和参数调节;
  ⑤氨肥生产的原理、工艺搭建和参数调节;
  ⑥催化转化不同目标产物下的原理、工艺搭建和参数调节;
  ⑦油气田利用、枯竭油气藏、咸水封存的关键参数选择、封存阶段选择和利用封存效果;
  ⑧经济核算

实验教学方法
        实验教学综合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探究教学法、体验教学法、互动教学法、研讨教学法。

图7  教学过程与方法

①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

        i使用目的: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目前全球气候变化的严峻现状、中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及实现时间体现的中国担当,从而形成CCUS工程学习的内驱力。  
       ii实施过程:本方法主要体现在预习环节,通过对CO2减排的必要性和严峻形势的了解,认知实验学习过程的重要性,从而学习知识点,进行工程能力锻炼和商科思维的培养。
       iii实施效果:本方法让学生在了解国际形势的同时认知中国的大国担当,提升使命感、价值感,形成学生提升工程能力、经济核算能力的学习内驱力。

②探究式教学方法
        i使用目的:探究式教学方法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CO2捕集、利用与封存三个模块中工艺选择的合理性,能够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合理的地点选择、工艺比选和设备选型。
        ii实施过程:本教学方法主要体现在地域选择、工艺搭建和设备选型环节。在地域选择方面通过CCUS工程厂址和资源的走向,选择合适的利用封存点;通过搭建先进的工艺、选择合适的设备,实现对CO2的有效捕集,并将捕集后的CO2进行高效的资源利用或者选择合适方式封存。
        iii实施效果:本教学方法允许学生自主探究实验过程的多种可能性,在不设标准答案的模式下进行反复设计与多次实验,不断优化设计方案,获得最佳的实验结果和资源利用方案。体现了项目的高阶性和创造性。

③体验式教学方法
        i使用目的:体验式教学方法的目的是帮助学生能够随时调节实验参数,可设置极端实验条件,实时反馈实验效果,克服线下实验室不能实现的条件受限、安全受限、难认知、难参与问题。
        ii实施过程:本教学方法主要体现在操作参数选取和CO2运输及资源走向环节。通过选取合适的材料、设备以及设定操作参数,体验中国技术在CO2捕集方面的有效性和先进性;通过选取合适的运输和资源化方式,体验中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并能辩证性思考工程的高效性和经济型问题。
        iii实施效果:本教学方法解决了高消耗、高危险作业条件下的操作受限,学生可不受安全限制、成本限制、地域限制地进行CCUS工程参数设计,提高学生的工程能力和经济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对世界科技发展过程中中国力量的正确认知。

④互动式教学方法
        i使用目的:互动式教学方法的目的是帮助学生通过实验结果的反馈,及时调整实验设计、优化实验方案,能够提升对工程的认知、技术的理解和经济的考量,解决线下实验流程长、反馈慢、多种条件无法达成的困难点。
        ii实施过程:本教学方法主要体现在CO2捕集效率、利用成效、封存效果、经济成本的实时反馈,各模块完成后的阶段性反馈,以及实验完成后的整体反馈上。学生可在不同阶段根据反馈效果修改实验设计、方案和参数,优化实验结果,并能帮助学生理解工程中的受限因素和工程实施过程中的辩证性选择。
        iii实施效果:本教学方法解决的反馈慢、调整难的实验操作受限,学生可在不同阶段根据实验反馈结果进行实验的修正,有效建立了实验的多重反馈闭环,在实验过程中即能实时提升学生的认知和实践能力。

⑤研讨式教学方法
        i使用目的:研讨式教学方法的目的是针对CCUS工程涉及因素的复杂性、操作的困难性、工程受限的多样性,采用研讨方式提高学习效率,优化学习效果。
        ii实施过程:本教学方法主要通过师生、生生间的研讨模式实现,线上和线下模式同时进行,实验阶段中和完成后均可进行研讨。师生间主要针对实验效果、难点,根据实验报告进行总结和答疑;生生间可进行分组讨论和课堂辩论,优选CCUS的最佳工艺组成、参数选择、地域选择和成本选择。
        iii实施效果:本教学方法可有效促进师生、生生交流,在实验客观构架外,形成线下主观的闭环反馈,将复杂工程问题从线上重新带回线下,形成师生共建、生生合作的模式,针对工程中的痛点和难点进行逐个击破。
实验方法与步骤要求
实验过程与方法
图8  实验过程与方法
        观察法主要用于实验背景预习、工艺搭建、设备选型、参数调节和实验结果分析。促进学生在了解项目背景、学习项目相关知识的同时,理解中国在缓解气候变化方面的大国担当、中国技术在世界科技发展中的作用和力量;在进行CCUS工程工艺、设备、参数选择时,能多方位考虑影响因素,多角度综合问题成因,多维度思考优化方案。
        
自主设计法和科学推理法主要用于地域和资源走向环节,通过捕集厂址和利用封存点的自主设计,进行合理性分析,考虑资源走向的科学性,关注减排效果的同时推演减排成本,提升工程能力的同时培养工程师亟需的“商科思维”。
        
类比法和试错法主要用于工艺搭建、设备选型过程,通过不同工艺的比选,优化工艺组成;在工艺中关键步骤的搭建过程中进行试错,得出正确的工艺流程;通过不同材料、设备的选择,明确设备对最终操作效果的影响,明确材料设备的适用性和优缺点。
        
归纳法主要用于操作参数的选择过程,通过选择操作参数,总结影响设备尺寸,CO2捕集效率,CO2催化转化、制肥和开采油气效果的关键性操作参数和选取范围,提升对数据的总结归纳能力,增强对工艺、设备实际运行的操控和理解。
        
分类法主要用于实验结果分析,将捕集效率、利用成效、封存效果和经济成本进行综合性的分类和分析,同步理解减污降碳技术的科学性和经济性;同步分析CO2减排成本和环境效益,提升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糅合工程能力、商科思维和可持续发展观,实现三者同步加强。


交互步骤列表与说明

实验共设计13个交互性步骤(绿色),以及4个拓展步骤(黄色),如图所示:
图9  实验步骤
互动可操作步骤:
①步骤1:厂址选择
        具体操作:在东南、东北、西南、西北4个区域的CCUS项目中,选择一个合适的CCUS项目地址,作为后续碳捕集工艺的厂址。
        实施方法:自主设计法、科学推理法。通过捕集厂址的自主设计,进行合理性分析,同步考虑捕集后的利用封存。
        达成目标:学生的多维思考,在进行厂址选择时,同步考虑资源走向。
图10 厂址选择

②步骤2:碳捕集方式选择
        具体操作:学生在参考资料中学习碳捕集的3种捕集方式,吸收、吸附或吸收+吸附组合式。可以在元件库中选择任意一种捕集方式,或者两种方式进行组合,拖拽到碳捕集模块,完成碳捕集方式设计。
        实施方法:类比法。通过学习工艺知识,比较工艺特点,选择合适方式。
        达成目标:能够利用工程知识进行工艺比选。
图11   碳捕集方式选择

③步骤3:碳捕集吸附剂/吸收剂选择
        具体操作:学生选择与捕集工艺对应的吸附剂/吸收剂,各选择项的成本和最大CO2捕集效率不同,在数据面板实时体现。
        实施方法:类比法。通过学习相关知识,比较各吸附剂和吸收剂的特点和优势,选择合适的材料。
        达成目标:能够利用相关专业知识,进行材料的优选。
图12   碳捕集吸附剂/吸收剂选择

④步骤4:碳捕集装置选择
        具体操作:选择与捕集工艺对应的设备,设备下方为原理视频,点击可查看CO₂气体被吸附或者吸收的动态过程。
        实施方法:类比法。通过学习相关知识,比较不同设备的特点和优势,选择合适的设备。
        达成目标:能够利用相关专业知识,进行设备的优选。
图13   碳捕集装置选择

⑤步骤5:工艺流程搭建

        具体操作:按照选择的捕集方式和捕集装置,完成正确的碳捕集工艺流程搭建。将页面右侧元件库中的元件拖拽到流程图正确的位置。
        实施方法:试错法。在工艺中关键步骤的搭建过程中进行试错,得出正确的工艺流程。
        达成目标:能够根据选择的工艺,进行工艺流程的正确搭建,可显著锻炼动手能力。
图14 工艺流程搭建


⑥步骤6:参数调节

        具体操作:对塔关键参数进行调节,通过底层计算,生成CO2捕集率实时变化曲线,反馈用户操作结果。
        实施方法:归纳法。通过选择操作参数,总结影响设备尺寸和CO2捕集效率的关键性操作参数和选取范围。
        达成目标:提升对数据的总结归纳能力,增强对工艺、设备实际运行的操控和理解。
图15 参数调节

⑦步骤7:捕集结果判定
       具体操作:学生自行判断CO2捕集率是否达标,CO2捕集量是否满足要求。若不满意操作结果,可点击重新设计,跳转到碳捕集的工艺搭建步骤,重新开始。若满意操作结果,则点击提交结果。
       实施方法:分类法。将捕集效率与工艺、设备、参数选择进行分类分析。
       达成目标:同步提升对减污降碳技术科学性和经济性的理解。
图16 捕集结果判定

⑧步骤8:利用封存方式选择
        具体操作:学生根据5种利用封存方式,油气田利用、催化转化利用和氨肥利用,咸水封存和枯竭油气藏封存,任选至少3种进行CO2的利用与封存。
        实施方法:类比法。通过学习工艺知识,比较工艺特点,选择合适方式。
        达成目标:能够利用工程知识进行工艺比选。
图17 利用封存方式选择

⑨步骤9:CO2分配

        具体操作:学生在地图上选择合适的利用封存点后,点击小图标,在弹框内输入CO2分配量。
        实施方法:自主设计法和科学推理法。通过捕集厂址和利用封存点的自主设计,进行合理性分析,考虑资源走向的科学性。
        达成目标:能够将CO2进行合理的资源化利用和封存。
图18 CO2分配

⑩步骤10:运输方式选择

        具体操作:通过参考运输成本,在管路运输、铁路运输、公路运输和海上运输中,选择合适的运输方式,实时生成实际运输成本。
        实施方法:自主设计法和科学推理法。同步考虑资源走向合理性和经济性,设计运输方式。
        达成目标:推演减排成本,提升工程能力的同时培养工程师亟需的“商科思维”。
图19  运输方式选择

⑪步骤11:CO2的利用

        具体操作:i油气田利用——学生拖动滑条,调节CO2注入深度。观察原油采集率变化,观看CO2强化石油开采的原理视频。
                        ii氨肥利用——学生调节反应温度和反应压力,拖动元件库里的元件,完成工艺流程搭建。
                        iii催化转化——学生在催化转化页面可以从合成气、甲醇和淀粉中选一种产物,进行原理操作。完善目标产物的反应式和工艺流程。
        实施方法:类比法、试错法、归纳法。总结CO2利用的关键技术、参数。
        达成目标:提升总结归纳能力,增强对工艺运行的理解。
图20  CO2的利用
⑫步骤12:CO2的封存
        具体操作:咸水封存与枯竭油气藏封存,调节CO2注入深度,点击启动。待CO2全部注入完毕,点击停止。观看CO2封存的原理视频,按封存阶段放入对应的虚线框中。
        实施方法:类比法、试错法、归纳法。总结CO2封存的关键技术、参数。
        达成目标:提升总结归纳能力,增强对封存工艺的理解。
图21  CO2的封存

⑬步骤13:利用封存结果判定
        具体操作:学生自行判断CO2运输成本和利用封存的成本与收益。若不满意操作结果,可点击重新设计,跳转到利用封存的工艺搭建步骤,重新开始。若满意操作结果,则点击提交结果。
        实施方法:分类法。将利用成效、封存效果和经济成本进行综合性的分类和分析,同步理解减污降碳技术的科学性和经济性。
        达成目标:提升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糅合工程能力、商科思维和可持续发展观。
图22   利用封存结果判定


除上述13个互动可操作步骤,还设计了4个拓展步骤,学生可一并学习了解:

        项目背景预习:了解目前全球气候变化的严峻现状、中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及实现时间体现的中国担当,从而形成CCUS工程学习的内驱力。
        成本收益:同步理解减污降碳技术的科学性和经济性,提升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糅合工程能力、商科思维和可持续发展观,实现三者同步加强。
        项目回顾:针对CCUS工程的设计结果,对各个模块的选择和结果进行辩证分析,同步分析CO2减排成本和环境效益,进一步理解减污降碳的必要性,形成低碳生活的理念。
        实验得分回顾:涉及因素的复杂性,操作的困难性,工程受限的多样性,采用研讨方式提高学习效率,优化学习效果。
实验结果与结论要求


(1)是否记录每步实验结果:是
(2)
实验结果与结论要求:实验报告
(3) 其他描述:
          要求详细记录每一步的操作现象和结果,包括数据性结果和工艺流程、设备选型结果,具体为:
                 
步骤1应记录选择的CCUS工程厂址;
                 
步骤2应记录CO2捕集方式的组合情况;
                 
步骤3应记录选择的吸附剂/吸收剂类型;
                 步骤4应记录选择的碳捕集装置;
                 
步骤5应记录试错后最终形成的碳捕集工艺流程;
                 
步骤6应记录优化后的CO2捕集操作参数;
                 
步骤7应记录CO2捕集模块设计优化后的捕集效果;
                 
步骤8应记录选择的利用封存方式;
                 
步骤9应记录选择的CO2分配方式;
                 
步骤10应记录根据步骤9、10选择的运输方式;
                 
步骤11应记录CO2各利用工艺下的工艺流程和关键参数;
                 
步骤12应记录CO2各封存工艺下的技术要点和关键参数;
                 
步骤13应记录CO2利用封存模块优化后的技术效益和成本效益。


考核要求
成绩类型:操作成绩、实验报告成绩
考核内容:实验结束后,系统自动生成实验结果和结论,包括如下内容:
                实验步骤完成与否,设定的CO2减排目标是否达成,各个步骤的得分情况;
                CO2吸附/吸收捕集过程的运行情况;
                利用封存的地点选择合理性;
                利用封存过程的运行情况;
                CO2运输各环节产生的经济成本合理性;
                项目整体回顾,包括工艺选择、减排效果;
                CO2减排的经济社会效益。
面向学生要求

1)专业与年级要求

        面向环境工程、环境科学、能源工程等相关专业的大学二、三年级学生以及职业院校。

2)基本知识和能力要求

        已修读《环境工程专业导论》和《认知实习》,对烟气净化工艺具有一定概念,并修读《环境工程原理》、《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等专业核心课程,具备烟气净化工艺的原理性知识并掌握工艺理论,同时具备计算机操作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实验项目应用及共享情况

1)本校上线时间 :202251日 (上传系统日志,要求与实验已开设期次数据保持一致)

2)已服务过的学生人数:本校170人,外校805

3)附所属课程教学计划或授课提纲并填写:

         纳入教学计划的专业数:2,具体专业:环境工程,环境科学

         教学周期:2,学习人数:170

4)是否面向社会提供服务:●是  ○否

5)社会开放时间:2022515

6)已服务过的社会学习者人数: 805


网络条件要求


(1)说明客户端到服务器的带宽要求(需提供测试带宽服务)
        20M下行对等带宽。
        经测试客户机带宽在20M以上时能够有较快的加载速度和较好的交互体验。本次测试基于主流配置计算机,模拟学生在校内校外不同的使用环境,最大限度的还原用户上网学习虚拟仿真实验的需求。
        测试一:物理连接链路测试,测试目的:测试客户机和虚拟仿真实验项目网站的延迟和丢包情况,测试方法:客户机对本次虚拟仿真实验项目网站进PING操作。
        测试二:网络质量测试,测试目的:测试不同网络环境访问本虚拟仿真实验页面的加载情况,
        测试方法:通过IP代理,测试客户机在不同地域环境下打开虚拟仿真实验项目网页的速度。
        测试结果:
         1、当客户机带宽小于20M时,丢包情况严重、网络延时都很高,部分环境延时可以达到20ms以上,丢包率超过5%;
          2、当客户机带宽小于20M的时候,在不同IP对本虚拟仿真实验网页打开的测试中,网页打开速度较慢,特别是课件加载卡顿现象也畅游发生,访问效果不理想。
基于以上测试结果,我们推荐客户机的带宽应大于20M。

(2)说明能够支持的同时在线人数(需提供在线排队提示服务
        本虚拟仿真项目的服务器最佳响应并发数为100。
        我们模拟用户访问虚拟仿真项目网站首页、用户登录和加载课件等操作。
        经测试,当用户数量达到在100以下时,各项服务均能在0.2s内做出响应,服务器负载处于较低水平,课件加载也很快。当用户数达到200服务响应时间维持在0.8s以内,但课件加载速度下降严重。当用户数达到600时服务响应时间超过1s,服务器负载也超过了80%。
        基于以上测试结果我们认为本虚拟仿真项目服务器的最佳响应并发数为 100



用户操作系统要求

(1)  计算机操作系统和版本要求

Windows10/1164位版本) 

(2)  其他计算终端操作系统和版本要求

 

(3)支持移动端:
用户非操作系统软件配置要求

(1)非操作系统软件要求(支持2种及以上主流浏览器)■谷歌浏览器  ■火狐浏览器

(2)是否需要特定插件: ○是 ●否
(3)
其他计算终端非操作系统软件配置要求(需说明是否可提供相关软件下载服务)

浏览器要求:64Chrome 版本110及以上 64Firefox 版本110及以上。



用户硬件配置要求

(1)计算机硬件配置要求

处理器:i5-7500以上

内存:4GB及以上

显卡:GeForce GTX1050 以上,显存:4GB以上

网络:1000Mbps以太网卡

硬盘:1T以上

键盘+鼠标

1920*1080分辨及以上显示器


(2)其他计算终端硬件配置要求


用户特殊外置硬件要求
网络安全
(1)已完成定级备案:浙江工商大学(证书编号:330120-43031-00006)
(2)等保测评:

系统架构图及简要说明

基于网络安全架构下的网络通信协议分析与设计虚拟仿真实验系统教学平台基于C/S架构,包括实验资源管理和实验教学管理,其将多种形式的实验教学软件资源利用互联网形式管理起来,不限于视频、动画、PPT、PDF以及3D仿真场景等。

     
      系统将整个实验过程抽象为统一的虚拟实验构件、底层数学模型、逻辑机制等共性关键性技术,形成可扩展的虚拟实验构件库,为虚拟实验平台提供后台逻辑支撑运算,在前台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搭建可视化的实验场景、实验物品、实验逻辑,达到支持演示、交互、计算、设计的一体化实验环境。


实验教学项目
开发技术:3D仿真
开发工具:Unity3D、Maya
运行环境:

        服务器:CPU 8 核、内存 64 GB、磁盘 4000 GB、显存 8 GB GPU型号Quadro K5200;
        操作系统:Windows Server
        数据库:Mysql
         支持云渲染
实验品质:

        单场景模型总面数:10000;
        
贴图分辨率: 1024×1024;
        
每帧渲染次数:  1000 calls;
        
动作反馈时间:  100 ms;
        
显示刷新率: 40 FPS;
        
分辨率: 1920×1080;
实验教学项目特色


1)实验设计紧跟需求、非标准化
      
本虚拟仿真实验紧跟国家碳中和的需求,以目前占CO2排放50%的电力行业CO2减排CCUS工程为仿真对象。全程采用非标准化的设计思路,实现工艺自主搭建、设备自由选择、参数科学调整、走向按需设定;并实现中英文实时一键切换,有效扩大实验受众群体。实验设计架构结合“国家-社会-个人”的多维角度,从家国担当、科学原理、技术延伸和个人生活的四个层面,全面解析了CCUS工程在全国CO2减排中的重要地位,展现捕集、利用、封存技术的各细节环节,顶层架构、层层递进,构建原理拓展、技术延伸、实践并进、情怀保障的能力培养,有效增强学生技术、工程、实践、情怀各方面的能力。

2)教学方法突破桎梏、推陈出新

结合环境节能、降耗、减排的专业特色,以原理性教学为基础,以虚拟仿真实验为抓手,将实验课程内的小试结果与虚拟仿真相结合,全面解析真实工业场景的CCUS工程细节。在实验过程中根据阶段要求设置任务驱动教学法、探究教学法、体验教学法、互动教学法、研讨教学法,全方位融入实验整体过程,满足教学需求。由此在突破传统实训的长时程和高风险瓶颈的同时,实现线上与线下、虚拟与实际、课内与课外的有机结合,有效缩短课堂到实践的位移,达到低投入高产出的培养效果。

3)评价体系工商融合、特色鲜明

突破传统工科对技术层面的单线程评价,紧固课堂教学的新颖性和时代性,在评价工程能力培养效果的同时,加强工程师“商科思维”的培育。将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用经济合理性反证工艺选择、参数选取的准确性与有效性,形成双线程的评价体系,从技术与经济角度锤炼学生实干精神,在多个维度体现中国技术在世界科技发展中的作用和力量;工程能力同步“商科思维”,在体现工商融合学校特色,增强实验评价的有效性和高阶性,丰富教学的感染力和生命力。


实验教学项目持续建设服务计划
(1)课程持续建设

描述

第一年

202412月前能满足学院及杭州市内兄弟院校等用户的需求

第二年

202512月前满足省内高校的网络远程教学需求

第三年

202612月前推向全国高校的网络远程教学需求

第四年

202712月前扩大全国高校的网络远程教学需求

第五年

202812月前继续扩大全国高校的网络远程教学需求

        
      ●持续建设与更新  
该系统在教学实际应用过程中不断建设和跟新,在未来5年内将教学范围从环境工程、环境科学能源工程等扩展到其他相关专业领域,并基于用户的反馈,不断更新,不断完善,力求将最先进标准、最前沿技术、最合理的工艺组合带入教学中,并引入世界科技前沿相关的材料学等领域发展,使学生快速了解当前相关领域的发展动态。
        
将持续增加与其他高校间的资源共享和互动;增加相关教学和技术人员,使在线服务人数达到10-15人;拓宽服务器承载能力,同时在线学习人数翻倍;增设互动环节,可在不同高校、不同年级的学生中进行自测、自评、互测、互评环节,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不同专业、不同知识背景间的交流。

(2)面向高校的教学应用计划

日期

推广高校数

应用人数

推广行业数

应用人数

第一年

2

500

2

200

第二年

5

1500

4

400

第三年

10

3000

5

500

第四年

15

4000

6

600

第五年

20

5000

7

700

●面向高校的教学应用计划
        该系统既包括网络版虚拟仿真软件链接和单机版虚拟仿真软件的视频使用介绍,又包含教师、学生和管理人员不同登陆端口的教学管理系统。除了能满足校内学生网络教学的需求外,也能加大用户开放权限,进一步优化面向院内、校内、校纪的用户管理结构。同时,该系统计划在2024年12月前能满足杭州市内兄弟院校等用户的需求;在2025年12月前满足省内和国内高校的网络远程教学需求。进一步地,通过平台对接与资源互通,探索区域免费开放共享机制,在未来5年内在国家层面的高校全面共享。
●面向社会的应用计划
       从2024年开始,逐步向社会开放,开放对象包括政府机构、企业行业单位、中小学生等。针对不同服务对象的需求,设计不同的难度层级,满足不同需求。预计2024年12月前推广行业数2个、200人次;2025年12月前推广行业数4个、400人次;今后每年新增行业数1个、100人次左右递增,形成覆盖能源、环保领域,政府、企业机构的一线服务虚拟仿真项目。





知识产权
软件名称:“碳中和”目标下的CO2减排CCUS工程虚拟仿真实验
著作权人:浙江工商大学
受理流水号:2023R11L2711494
附件材料清单
1.课程团队成员和课程内容政治审查意见
2.课程内容学术性评价意见
3.校外评价意见
申报学校承诺意见
实验交流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xm}{sj} 发表
{nr}
回复({num}) 收起回复
{xm}{sj} 回复
{nr}
项目属性
  • 专业大类:环境科学与工程类
  • 所属学科:环境科学与工程
  • 所属学校:浙江工商大学
  • 项目评分:
    (0分/0人已评)
共享应用
  • 实验浏览量:1237
  • 做实验人数:3
  • 实验通过率:0%
  • 优秀:0人
  • 达标:0人
  • 不达标:3人
我要评分
发表评分
我要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