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垃圾蓝色焚烧处理虚拟仿真实验
生活垃圾蓝色焚烧虚拟仿真实验聚焦于垃圾焚烧关键模块处理工艺及二次污染控制的自主设计、自由构建、实时反馈和及时优化,在“不设标准答案”的模式下自定义实验工艺流程,实现以学生为核心的自主探究式学习,充分激发学生创新意识、训练科研思维、培养动手能力。本虚拟仿真实验还将灵活拓展向社会广泛延伸,充分发挥其社会公益功能,让民众科学理性地接受焚烧,最终化“邻避”为“零避”。
我要做实验 收藏 | 点赞(0)+1
实验教学项目负责人情况
姓名 龙於翔 性别 出生年月 1981-07-13
学历 硕士研究生 学位 博士 专业技术职务 教授
行政职务 院系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教学研究情况

(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不超过5项);作为第一署名人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时间,不超过10项);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不超过5项))

        实验教学项目负责人自2004年起一直开展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方面的研究,迄今共主持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方面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2011年起承担《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理论及对应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方面的教学工作,为浙江省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有色金属废弃物资源化浙江省工程实验室副主任,教学方面曾主持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方面的省级教改课题。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Bioresource Technology》、《Waste Management》等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方向的国际顶级期刊发表SCI收录论文4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 

1、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

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方法论”教学、浙江省教育厅(省级教改)、2014-2015.

2、第一署名人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

(1)《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课程的“方法论”式教学、考试周刊、2016.

(2)环境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刍议、考试周刊、2011.

3、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

(1)“启发、互动、融合、协同”的环境专业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浙江工商大学教学成果特等奖、2/9、2015.

(2)“凝心聚力问道、言传身教育人”的环境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浙江工商大学研究生教学成果一等奖、4/5、2016.

(3)填埋场水气调节过程中H2S的生物转化行为、浙江省优秀硕士论文指导老师、1/1、2016.

(4)浙江工商大学优秀教师、1/1、2018.

5)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1、2017.

学术研究情况

(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不超过5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与时间,不超过5项);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授予单位、署名次序、时间,不超过5项))

1、近五年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

(1)填埋场内好氧硫酸盐还原过程及微生物学机理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18-2021、主持;

(2)填埋场中反硝化脱硫菌代谢行为对H2S的内源削减机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15-2018、主持;

(3)准好氧填埋场内铁变价循环对H2S削减的生化机理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2012-2014、主持;

(4)填埋场内反硝化脱硫菌对H2S的内源削减行为、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2014-2016、主持。

2、发表的学术论文

(1)A novel aerobic sulfate reduction process in landfill mineralized refuse、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2/5(通讯作者)、2018.

(2)Effective removal of contaminants in landfill leachate membrane concentrates by coagulation、Chemosphere、1/5、2017.

(3)TiO2nanotube arrays modified titanium: a stable, scalable, and cost-effective bioanode for microbial fuel cells、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Letters、9/9(通讯作者)、2016.

(4)Hybridization of photoanode and bioanode to enhance the current production of bioelectrochemical systems、Water Research、10/10(通讯作者)、2016.

(5)Metal-based anode for high performance bioelectrochemical systems through photo-electrochemical interaction、Journal of Power Sources、4/9(通讯作者)、2016.

3、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

(1)典型有害固体废物水泥窑协同处置关键技术及应用示范、浙江省人民政府(浙江省科学技术二等奖)、7/9、2013.

(2)农村生物质废弃物低碳高值化处理利用技术研究、浙江省人民政府(浙江省科学技术二等奖)、7/9、2010.

(3)农林牧渔生物质废弃物低碳高值化处理利用技术研究、中国商业联合会(科学技术一等奖)、7/17、2011.

(4)水泥窑协同处置典型大宗有害固体废物的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中国商业联合会(科学技术二等奖)、2/8、2013.

5)生物反应器填埋场中重金属Cu和Zn的地球化学行为及机理、浙江省教育厅(浙江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1/4、2012.

实验教学项目教学服务团队情况
团队主要成员
序号 姓名 所在单位 专业技术职务 行政职务 承担任务 备注
团队其他成员
序号 姓名 所在单位 专业技术职务 行政职务 承担任务 备注
{xh} {xm} {xx} {zyzw} {xzzw} {cdrw} {bz}
项目团队总人数:5 人高校人员数量:5人 企业人员数量:0人
实验目的
‍      全国600多座大中城市中,有2/3陷入垃圾的包围之中,且有1/4的城市已没有合适场所堆放垃圾。垃圾焚烧处理是破解“垃圾围城”的不二选择,我国生活垃圾焚烧处理量均居世界第一。截至2017年6月底,全国共有28个省(区、市)投产了垃圾焚烧项目296个,装机容量625万千瓦,平均日垃圾处理量约5236万吨。然而,即便生活垃圾焚烧技术已相当成熟,许多垃圾焚烧项目拟建和在建过程中的项目信息一公开,便遭到群众的集体抵制,也即引发“邻避效应”。因对垃圾焚烧过程缺乏科学的认识而被广大民众非理性抵制导致无法落地建设,这既是专业教育的不足、也是科普教育的缺失。然而,由于垃圾焚烧系统庞大,且过程涉及高温环境和高危操作,环境风险巨大,至今绝大部分高等学校都无法开设生活垃圾焚烧处理的实验实训课程,在校大学生一直面临着“纸上谈兵”的窘境,广大民众更是无法了解和无从了解。本校自2007年成立环境工程专业以来,为环境工程专业学生在大二下学期至大三上学期(培养方案调整前后开课学期有所微调)开设了垃圾焚烧实验课程,专门建设了全国仅有的室内垃圾焚烧炉(100kg/h),在有限的条件下实现了学生能按照固定的焚烧工序流程进行实践操作的实验,这在国内属于首创,可辐射和示范空间大(该实验曾作为案例多次受邀在全国环境类教学会议的固体废物处理处置课程专场上作为教学经验展示交流)。虽然该实验的开设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然而限于实验条件过于固定、实验课时过于短小,与实际焚烧过程相差仍远,学生的锻炼仍有限。
      基于此,本实验教学项目以培养人才、优化共享教学资源和服务国民经济为基本目标,选择垃圾焚烧实验为对象,充分按照“能实不虚、虚实结合、以虚扩实、相互补充”的原则,在现有室内焚烧炉实验的基础上,将焚烧烟气处理、渗滤液处理、灰渣毒理评估与稳定化处理处置等单一实验进一步夯实和整合,设计了集水、气、固、毒理于一体的综合性虚拟仿真实验。实验中与时俱进地遵循为了让垃圾焚烧的火苗更蓝、更纯净、更清洁而实行更加严格的烟气排放指标和更透明的企业运行情况的“蓝色焚烧”先进理念,对标最先进的焚烧处理工艺及最严格的排放标准,对生活垃圾分类进料焚烧过程进行可控预设、对渗滤液处理过程及焚烧烟气处理过程进行自主设计和自由构建。
图1 本虚拟仿真实验目的
    本虚拟仿真实验目的具体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激发创新意识:传统的虚拟仿真实验往往通过虚实结合的手段将长时、高危实验内容通过先进的仿真技术手段进行展示而达到教学目的,学生通过“身临其境”的展示体验而收获知识。本虚拟仿真实验拟突破传统仿真项目的展示性瓶颈,通过纳入“拓扑网络分析运算”,实现焚烧过程可控、渗滤液处理和烟气处理工艺可自主设计和自由构建,使学生结合焚烧垃圾前端分类特点和设定的排放标准要求,在不设标准答案的模式下自定义实验工艺流程,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2)锻炼动手能力:垃圾焚烧全流程体系庞大,自垃圾进场入坑、焚烧炉烘炉、入炉焚烧、烟气脱硝脱酸除尘、渗滤液处理、灰渣毒理学评价及最终焚烧结束后高温状态下焚烧炉停炉全过程耗时长,一般课堂实验很难全程覆盖,学生更是难以有动手的机会,该实验始终停留在理论认知阶段。本虚拟仿真实验在展示实验全流程而实现短时间内完成长时程实验的基础上,结合现有实体实验,侧重于重要步骤和关键参数实验设计(如烟气处理、渗滤液处理),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完成关键实验内容的实训,一改纯粹的展示型实验为可动手操作的实践型实验,充分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3)训练科学素养:以固体废物(垃圾)焚烧为主线,有机地串联了废水(渗滤液)、废气(烟气)和毒理(灰渣)相关的3个独立实验,在要求掌握每个独立实验的基础上,搭建“分层次、多模块、系统化”的实验教学体系,拓展学科视野。在该拓展过程中,学生通过对自主构建工艺流程操作过程的实时模拟、反馈、调试和优化,充分思考、旁征博引,充分训练学生探究实际工程背后的科学问题的系统性科学素养。
    垃圾焚烧是一项紧迫的民生工程,需要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的实干型人才的科学设计和严格运维。然而,限于实验体量大、风险高及时程长等诸多原因,垃圾焚烧这一实践性极强的知识模块的教学始终无法得到实践。本虚拟仿真实验的设立,通过自由设计和自主构建等实训,在实验中充分激发学生创新意识、训练科研思维、培养动手能力后,最终将学生培养成“能动手、会动手、动好手”的实干型人才。此外,本虚拟仿真实验还将充分发挥其社会公益功能,让民众科学理性地接受焚烧,最终化“邻避”为“零避”。

实验课时
待定
实验原理
实验原理说明:

       本着在实验中充分激发学生创新意识、训练科研思维、培养动手能力,将学生培养成“能动手、会动手、动好手”的实干型人才的目的。本虚拟仿真实验充分结合现有实体焚烧炉及自主开发的虚拟仿真软件,通过自由设计和自主构建,使学生系统性地掌握生活垃圾焚烧这一综合实验中涉及垃圾焚烧原理这一核心知识点,以及在焚烧过程中衍生的渗滤液处理、烟气净化及灰渣处置等重要知识点。学生能遵循“蓝色焚烧”理念,通过达到可控焚烧、烟气超低标排放、渗滤液近零排放及灰渣安全处置等过程实验目标而掌握垃圾焚烧总体知识体系,化“邻避”为“零避”。

图2 虚拟仿真实验原理与知识点及与实验目的的关联

知识点:4
  1. (1) 垃圾焚烧。垃圾焚烧是指在焚烧炉内以一定的过剩空气量与被处理的垃圾进行氧化燃烧反应,使废物在高温下焚毁破坏而实现矿化,同时回收热量、净化烟气和渗滤液的综合处理技术。“蓝色焚烧”是2014年提出来的一种新的垃圾焚烧理念,目的是垃圾焚烧的火苗更蓝、更纯净、更清洁,具体包括更严格的烟气排放指标、更显著的能源利用效率、更科学的资源综合利用、更透明的运行情况、以及更加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
  2. (2) 渗滤液处理。采用计算机仿真软件结合实际废水处理工艺及参数,在模拟二维和三维交互界面上,通过对处理单元的选择组合、运行工艺参数的调整,再现垃圾渗滤液处理的全过程,并通过系统内循环实现废水的近零排放;
  3. (3) 烟气净化。垃圾焚烧过程中烟气参数变化较多、净化要求高、工艺复杂,在实验室中难以进行多个净化工艺的自由组合,实现不同净化效果。仿真实验通过在二维和三维交互界面组装不同的工艺组合路线,在了解不同排放要求、气体净化的参数调控的过程中,达到“蓝色焚烧”要求的欧盟标准或超低排放标准要求,并使学生建立起工业应用工况中焚烧烟气净化的实际运行立体画面;
  4. (4) 灰渣处置。模拟垃圾焚烧厂飞灰、稳定化飞灰和炉渣中的有害组分经地表径流淋溶形成浸提液进而污染周边环境。基于发光细菌法,在得到各灰渣的毒性水平分类值的基础上,明确不同焚烧工况及情景下灰渣的具体毒性特征,为后续处置提供依据。
实验仪器设备

         本实验充分利用虚实结合特点,在实验室已有有限的实体焚烧炉的基础上结合虚拟仿真软件,构成完整的实验教学体系,具体为:

1、实体

    垃圾焚烧炉(100kg/h)、脱硫塔、布袋除尘器及对应的电控箱、风机等。 

        

图3 实验室现有的100kg/h处理能力的垃圾焚烧炉

(左:学生实验过程中高风险投料;右:垃圾燃烧火焰)

图4 实验室现有的100kg/h处理能力的垃圾焚烧炉配套的脱硫塔及除尘器

(左:学生高风险测定脱硫塔进气组分;右:学生高风险测定除尘器入口温度)

2、软件

   基于垃圾焚烧全流程特点,结合实际,为了突破实验室现有焚烧炉等有限的实体硬件对该实验的制约,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垃圾焚烧虚拟仿真软件,具体包括实验设备有:

 (1)地磅、垃圾运输车、垃圾储坑、分选装置、进料抓斗、焚烧炉、灰渣收集系统;

 (2)渗滤液预处理系统、生化处理系统、深度处理系统;

 (3)选择性非催化还原脱硝反应器、旋转喷雾干燥脱酸塔、活性炭喷射器、干法喷钙、蒸汽-烟气换热器、选择性催化还原脱硝反应器、袋式除尘、烟气-烟气换热器、湿式脱酸塔、电除尘器、石灰石-石膏脱硫塔、烟囱;

 (4)发光细菌毒性检测仪、翻转式振荡装置、压力过滤器、粉碎机。


图5 虚拟仿真软件3D全景

       该仿真软件为本校与第三方公司(详见表1-2)合作开发,由公司提供上线服务及维护,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设计灵活并可动态调整,集中了适合于环境类本科专业学生、非专业类大学本科生、社会各级领导、各阶层群众及广大中小学生等多角色登录设计,尤其创新性地采用了拓扑网络分析方法设计了构建式的垃圾焚烧过程的焚烧垃圾进料、烟气处理流程、废水处理流程等内容。仿真软件操作导航界面如图6、7所示,不仅支持常规PC浏览器,同时支持移动终端的访问。


图6 虚拟仿真软件导航界面

图7 支持移动终端访问


实验材料(或预设参数等)

(1)实验材料

  本实验原始材料为垃圾,进入焚烧炉焚烧后产生后续三模块实验的烟气、渗滤液、飞灰与炉渣等二次实验材料,具体如图8所示。


实验材料及相互逻辑关系

上述各实验材料具体性质为:

  垃圾:为普通生活垃圾,学生可操作的部分为将垃圾进行分选,通过全部垃圾分选、部分垃圾分选、部分组分分选等操作,形成不同的入焚烧炉的垃圾,从而构成不同焚烧实验情景;

  烟气:为垃圾焚烧过程产生的气体,具体气体组分取决于前端不同分类的入炉垃圾性质,不同情景焚烧产生的气体依次为全部组分烟气、部分分选烟气、部分组分分选烟气;

  渗滤液:为垃圾堆放过程沥滤出来的水分和烟气处理模块产生的部分脱酸废水,统一以渗滤液表述,根据不同分类垃圾情景下垃圾堆放特点,产生对应的渗滤液依次为全部分选渗滤液、部分分选渗滤液、部分组分分选渗滤液;

  飞灰、炉渣:主要为垃圾焚烧后产生的残余固体产物,包括焚烧炉内的炉渣及烟气处理中布袋除尘捕获的飞灰。其中,飞灰为危险废物,通常进行稳定化固化预处理后方可进行安全处置。本实验毒理学检测模块的实验材料为飞灰、炉渣以及经稳定化飞灰。

2)预设参数

本实验预设参数均体现在实验材料的差异上,具体步骤导向说明如下表所示。

实验预设参数及对应信息一览








基于上述预设参数,仿真软件还录入了焚烧炉、烟气净化模块、废水处理模块及毒理学检验模块必备的设备的相应信息,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可通过对点击对应单体进行学习了解。


实验教学方法

(举例说明采用的教学方法的使用目的、实施过程与实施效果)

本实验教学过程中高度融合实体与仿真软件,充分遵循“能实不虚、虚实结合、以虚扩实、相互补充”的原则开展教学活动。课程开始之前,学生必须学习完《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等理论课程,要求学生必须牢固掌握2-3所述的四大知识点,并充分结合各知识点熟悉实验室现有焚烧炉实体和仿真软件等实验仪器设备及实验材料。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通过预设参数(表1)完整地针对垃圾焚烧过程的可操作内容进行反复操作,最终使每位学生系统性地掌握焚烧垃圾实验的全流程操作。在实验过程中,具体的教学方法使用目的、实施过程与效果如图9所示。

9 实验教学方法实施过程

   (1)设计式:在实验过程中,从进入垃圾焚烧厂的垃圾分类预处理开始,直至最终焚烧完毕形成飞灰与炉渣,始终贯彻设计式教学方法。以焚烧过程烟气处理为例,学生在垃圾焚烧前的预处理工序中通过设计垃圾的“全部分选”、“部分分选”、“部分组分分选”等情景,投料焚烧后即相应产生差异显著的焚烧烟气,而该烟气成为后续整体烟气处理流程的“题设”,学生必须根据烟气成分的差异,综合运用知识,自主设计合理的烟气处理流程,最终实现达标或超低标排放要求。这一系列过程中,采用“半命题作文”的方式,给学生足够的发挥余地,通过自主设计,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培养创新能力;

   (2)构建式:垃圾焚烧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本虚拟仿真实验充分采用基于“拓扑网络分析运算”的组装式虚拟仿真技术,以垃圾分类、抓斗入料、焚烧量与焚烧速度及配风等组装式自主操作运行方式为主线,在该庞大的系统工程中“有的放矢”地给学生提供广阔的实践平台。以该系统工程的后续尾排及处理中的渗滤液处理模块为例,仿真软件提供了“预处理、厌氧池、脱气沉淀池、二级反硝化/硝化、超滤系统、纳滤系统、反渗透系统、清水池”等八大工序组件,学生需要根据渗滤液处理拟达到的出水水质要求,自由构建合理的工艺流程,而该工艺流程究竟应涉及何种工序,均依赖于学生的理解并自由构建。在该自由构建过程中,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点,锻炼科学素养;

   (3)互动式:在开发每一个模块实验项目时,对于实验操作,均设置了“教学模式”、“练习模式”、“测试模式”。其中“教学模式”以三维视频展示整个实验的正确操作步骤,同时针对一些关键步骤或注意事项,教师设置了一些问题,给出答案;“练习模式”即是针对这些关键步骤展开,需要学生必须掌握或巩固;“测试模式”是学生掌握这些关键步骤基础上,正确规范地操作并完成实验。从而体现出教师后台针对实验知识点设置问题给学生并形成互动,培养动手能力。

      通过设计式构建式互动式等教学方法的应用,可以拓展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延伸虚拟实验内容的时间和空间。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促使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在完成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的同时,显著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该教学方法,在现有常规教学基础上显著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实验方法与步骤要求

(学生交互性操作步骤应不少于10步)

实验方法描述:


本实验在现有焚烧炉熟悉了解和实际垃圾焚烧厂的认知实习的基础开展,学生科操作部分内容主要在网站平台及虚拟仿真软件系统上完成。其中,在网站平台上,教师通过“教师角色”分配实验任务,学生以“学生角色”登录系统了解实验内容;在虚拟仿真软件系统上,学生进入实验,采用设计性组装的方法完成垃圾焚烧实验。实验具体包括垃圾进厂、垃圾分选、焚烧炉启动控制、烟气处理流程组装、废水处理流程组装、灰渣毒理学检测及焚烧炉停炉与灰渣处置等覆盖垃圾焚烧全流程模块内容,实验完成后通过系统提交实验结果,之后教师登录系统进行考核评估。上述实验方法流程如下图简示:

图10 实验方法流程


学生交互性操作步骤:
11
学生交互性操作步骤说明:


      本虚拟仿真实验软件以目前亚洲最先进的垃圾焚烧厂之一(上海康恒环境宁波明州环境能源有限公司)为原型进行建模仿真,基于动态过程仿真软件运行平台开发,利用虚拟现实技术,以垃圾焚烧处理厂车间环境和具体操作工艺为仿真对象,运用二、三维交互的产品表现,构建垃圾焚烧过程模拟,处理过程灵活满足《生活垃圾焚烧污染控制标准》、《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污水综合排放标准》等最新或自定义更严格环境排放标准。工艺流程中以炉排炉为焚烧炉主体,囊括垃圾分选、垃圾焚烧、烟气处理模块、渗滤液处理模块、灰渣处理及毒理学检验模块等工艺过程,具体如下图所示。

11 垃圾焚烧完整的原始工艺流程

      基于该工艺流程,按焚烧过程具体操作规程,共包括以下八部分内容共17步操作步骤,其中,学生互动可操作部分共五部分11步操作步骤,其余为可拓展步骤(不作为实验操作步骤),总共约3个课时。详细步骤导航如图12所示,各步骤按模块顺序分述如下。

图12 实验步骤导航

(根据顺序分为八个模块,每个模块内步骤若干,阿拉伯数字为可操作步骤的顺序,其中红色背景模块及对应红色字体步骤为可拓展部分,其余均为互动可操作部分)

 

一、互动可操作步骤

1、垃圾分选

    步骤具体操作:根据实验预设参数,包括全部垃圾分选、部分垃圾分选、部分组分分选等实验情景,学生需根据不同情景进行具体操作,启动垃圾分选设备进行分选。共有3种分类情景可操作,对应获得3种入炉焚烧的垃圾组分。

   步骤实施方法:设计式。学生根据教师的实验题设,虚实结合,在之前已进行过的“垃圾组分分选特性”、“垃圾收集路线设计”等实验的基础上,充分了解了垃圾组分特征后,自己设计垃圾分选情景,形成后续焚烧条件。

   步骤拟达目标:锻炼动手能力。实验材料通过学生“做出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锻炼动手能力。


13 仿真软件垃圾分选过程


图14 前续学习的“垃圾收集路线设计”实验报告

图15 前续学习的“垃圾滚筒筛分选”实验

2、分选计量

       具体操作:根据分选操作,计量不同分选组分,记录进入垃圾储坑的垃圾组分特征,计算进入垃圾焚烧进料储坑百分比,并结合给定的垃圾原始组分信息,获取进入垃圾焚烧进料储坑的垃圾质量及成分特征。共有3种分类情景对应下的塑料、纸类、金属、其他混合组分等4类信息及对应量可分别通过实验获得。

16 垃圾抓斗投料入焚烧炉

  

‍     实施方法:互动式。学生根据步骤1的分选情况,同时结合前续学习过的“滚筒筛垃圾分选”和“垃圾收集路线设计”实验,前后结果联动、互动,加深认识并巩固知识点,同时对应记录垃圾分选结果,形成完整的垃圾分类操作。

‍   ‍  拟达目标:锻炼动手能力。与步骤1类似,进入垃圾焚烧炉的实验材料通过学生“做出来”,充分锻炼动手能力。

3、烟气净化工艺路线构建

    具体操作:根据垃圾分选结果,明确不同分选后进入垃圾焚烧炉产生的烟气组分,以该不同特点的烟气为实验题设,结合认知实习过程中对烟气净化以及理论课程中烟气净化原理,在虚拟仿真软件系统工艺单元库中选择合适的工艺模块,构建适合于不同特点烟气的净化流程。基于该三种不同烟气成分,在设定排放标准的前提下,学生有无限种工艺可构建。

    实施方法:设计式、构建式。学生根据垃圾分选而产生的烟气组分差异(详见预设参数),综合分析判断,设计并构建适合于不同烟气净化要求的工艺流程。

    拟达目标:训练科学素养、锻炼动手能力。学生必须要对烟气组分进行分析、判断,结合之前理论学习过程中各烟气净化单元的原理,分析设计出合适的烟气处理工序。此外,在各工序确定后,如何进行系统的构建,前后连接,使孤立的工序构成完整的工艺并能正确运行,可显著锻炼动手能力。


17 烟气处理工艺流程构建过程

4、烟气净化工艺操作参数的调整

    具体操作:根据步骤3构建的工艺流程,结合烟气波动变化特征和排放标准要求,可根据课时分别设定国家标准、欧盟标准等各种不同蓝色焚烧排放标准。在各排放标准前提下,学生需要对所构建的工艺流程的参数进行单元调整以满足要求。每一种标准下,学生可调整的参数取决于所构建的工艺流程中工序单元的数量,学生有无限种可能的操作。

    实施方法:设计式。学生根据烟气净化后的排放要求,设计各处理单元的最佳工艺操作参数。

    拟达目标:训练科学素养。学生必须要在学习了烟气净化原理的基础上,非常清楚地明确净化单元参数调整的空间,得出科学的运行参数。


18 烟气处理工艺优化过程动态响应

 

5、烟气净化工艺操作参数的最优化

    具体操作:在步骤4调整好的工艺参数基础上,从节能、降耗、减排的角度,对工艺参数进一步优化调整,使烟气最终达到排放标准的同时方案最优。该步骤中,学生可根据流程处理后烟气成分结果的实时反馈,在软件界面不断调整各个工序的参数,组合优化成最终方案,参数优化同样取决于所构建的工艺流程中工序单元的数量,学生有无限种可能的操作。

    实施方法:设计式。学生在烟气净化后满足排放要求的前提下,充分结合各处理单元的处理特点,设计优化各处理单元的最佳工艺操作参数。

    拟达目标:激发创新意识、训练科学素养。学生在步骤4的基础上,创新性地优化各个单元及参数,得出属于自己的“私人订制”式工艺。



例:增加前段脱酸工艺、如旋转喷雾干燥法中石灰浆喷入量,观察湿式脱酸塔入口和尾气中SO2和HCl浓度的变化,喷入量过大时,SO2和HCl浓度的降低并不明显,且浆液无法在脱酸塔中干燥,造成运行错误;此外在同一排放要求下,调整旋转喷雾干燥法的石灰石用量及实施脱酸塔中的NaOH流量,计算成本,选择成本较低的工艺参数。


6、渗滤液处理工艺构建

    具体操作:按照不同垃圾分类后进入垃圾储坑堆存而产生的实际渗滤液水质水量,在“预处理、厌氧池、脱气沉淀池、二级反硝化/硝化、超滤系统、纳滤系统、反渗透系统、清水池”等工艺库中选择一种或多种工艺,将其拖入组装界面,并用管路将其连接。运行组装的工艺路线,测试管路连接方式是否正确,工艺路线能否正常运行,并观察出水中污染物的浓度,是否符合设定的出水要求。该步骤共有3种情景的渗滤液水质水量可以作为试验条件,每一种情景下渗滤液的处理流程均可长、可短、可复杂、可简练,学生有无限种可能的操作。

19组装后废水处理工艺3D画面(局部)

    实施方法:设计式。学生在了解水质水量的前提下,充分结合各处理单元的处理特点,构建完整的渗滤液处理工艺。

    拟达目标:激发创新意识、训练科学素养。学生必须根据给定的水质水量信息,结合所学理论知识设计并构建出合理的处理工艺。

7、水质波动情景下构建工艺的优化

    具体操作:根据烟气处理流程及周期,将单一的渗滤液进水调整为渗滤液与烟气脱酸废水混合的综合废水,在既定组装工艺基础上计算,通过增加处理单元或增配处理构筑物等优化组装废水处理工艺。运行优化后的组装工艺,视出水中污染物的浓度符合设定的出水要求与否进行反馈调整运行工艺参数,直至满足要求。该步骤中,每一种水质波动情景下,学生在步骤5中所构建的处理工艺均可进行无限种可能的构建组合优化,最终以达标为唯一评价标准。

    实施方法:设计式。学生在了解水质水量的前提下,充分结合各处理单元的处理特点,对构建完整的渗滤液处理工艺进行构建组合优化。

    拟达目标:激发创新意识、训练科学素养。学生在给定的水质水量信息前提下,结合所学理论知识,对步骤5构建好的工艺进行进一步优化。


20 工艺优化调整后各工序水质



例:垃圾渗滤液水质波动范围大,表观特征呈灰黑色、浑浊度高,具有刺激性恶臭。水质指标在CODCr :20000~75000 mg/l,NH4-N : 1500~2500 mg/l,SS:5000~15000 mg/l范围内调整,处理水量按1000 m3/d不变,通过调整进水水质和其他运行工艺参数,可以得到不同的出水效果。


8、出水及产泥等二次污染控制

    具体操作:根据垃圾焚烧厂高标准运行要求,厂内废水实现零排放,其中垃圾渗滤液(及脱酸废水)经处理达到《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工业用水水质》(GB/T19923-2005)中敞开式循环冷却水系统补充水标准后回用于厂区循环冷却塔作补水,正确运行除臭系统、加药系统、污泥脱水及输送系统、沼气入炉系统、渗滤液回喷系统等辅助系统,打通出水回用、浓缩液回喷处置、产泥干化的闭路处理流程,实现废水处理流程的出水零排放及二次污染控制。该步骤学生可操作内容主要是分配水的回用途径,设计水、泥的物质流信息,共4种。


图21废水深度处理系统(纳滤及反渗透)

    实施方法:互动式、设计式。学生在按前面5、6步骤的渗滤液处理的前提下,充分了解对应产生的出水水质特点及产泥性质,前后联动,构建完整的水、泥去向策略,使渗滤液处理形成回路,达到“蓝色焚烧”的渗滤液近零排放要求。

    拟达目标:锻炼动手能力。学生在自己前面做出来的出水、出泥性质的基础上下,结合之前《水污染控制工程》相关认知实习和理论知识,自己动手为出水回用分配、出泥处置进行针对性操作。

9、灰渣浸提液制备

    具体操作:以《固体废物浸出毒性浸出方法醋酸缓冲溶液法HJ/T 300-2007》进行“灰渣毒性浸出”操作(图22),共有飞灰、炉渣和稳定化飞灰3种样品可操作。

    实施方法:互动式。学生在完成垃圾焚烧后得到对应的灰渣样品,根据灰渣样品的性质特点,根据标准方法进行浸提液的制备,前后互动,为后续毒理学检测提供样品。

    拟达目标:锻炼动手能力。以学生动手操作为主要目标,掌握毒理学检验所需样品的制备过程。

图22灰渣浸出毒性检测方案

 

10、灰渣浸提液急性毒性检测

    具体操作:根据《水质急性毒性的测定发光细菌法GB/T 15441-1995》对步骤9所制备的飞灰、稳定化飞灰和炉渣的毒性浸出液,检测其发光度,获得半数效应浓度(EC50)和毒性水平分类值(Toxicity Unit,TU)结果,评价毒性等级。共有三种样品可进行检测操作。

    实施方法:互动式。前后互动,完成毒理学检验的全流程操作。

    拟达目标:锻炼动手能力。以学生动手操作为主要目标,掌握毒理学检验具体的检测过程。



例:依次通过发光细菌冻干菌复苏、灰渣浸提液样品稀释浓度选择探测试验、参比毒物系列实验复苏菌液样品测试、有色样品测定干扰校正、EC50表达样品毒性等程序,建立灰渣浸提液稀释浓度(C,g/L)与其相对发光度(LIR)均值的关系曲线,计算EC50值和毒性水平分类值(TU%)=1/EC50,明确灰渣的毒性特征,为后续处置提供依据。

 

11、停炉及灰渣处置

     具体操作:在完成焚烧过程控制及烟气净化、渗滤液处理和灰渣毒性检测后,将焚烧炉停炉,同时根据灰渣的毒理学检测结果明确后续处置要求,完成垃圾焚烧全流程。共有停炉、炉渣及稳定化飞灰处置、飞灰安全处置3种操作点。

     实施方法:互动式。前后互动,完成焚烧的收尾工作,结束全流程。

     拟达目标:锻炼动手能力。以学生动手操作为主要目标,结合认知实习过程中对焚烧炉的结构学习,了解停炉操作,同时根据灰渣毒性特征,完成处置操作。


例:接到停炉指令后,逐步减少垃圾负荷,根据垃圾负荷情况及时调整好给水量,保持汽温、水位正常;确认落料溜槽无垃圾,推料器可切换长行程推料,推料平台垃圾已全部推净停止推料,炉排上的垃圾通过三驱调节燃烧,确保炉排上的垃圾燃尽;根据炉膛情况调整风量;主汽温度降低时,适当关小减温水甚至关闭减温水;关停风机;冷却锅炉。根据飞灰、稳定化飞灰和炉渣的毒理学检验结果,分别对灰渣进行差别化收集和处理。其中,炉渣属于一般工业固体废物,按普通废物要求进行收集和运输并外送综合利用或填埋处理;飞灰和稳定化飞灰以毒理学检验结果为准,如属于危险废物则按危险废物暂存要求收集之后外送有资质单位进行安全处置,如属于一般工业废物则参照炉渣流程进行。

 

二、可拓展步骤

在上述11个互动可操作步骤的过程中,涉及到一些可拓展步骤,学生可一并学习、了解,分述如下:

1、垃圾车计重信息获取:垃圾车自厂外通过进厂闸机等候,开启通行闸机后,垃圾车进入厂内。采集信息系统采集完车牌、车型信息后,将垃圾车驶入闸机后的地磅,收集车辆重量信息后放行。

2、垃圾车卸车:垃圾车进入卸料大厅后于卷帘门前等候,待卷帘门提示灯变绿后,开启卷帘门,倒车进入卸车平台,将垃圾车卸空。卸空车辆出卸料大厅后通过地磅,再次采集空车重量信息并核对车牌车型信息后放行。

3、观察焚烧炉:通过3D演示和文字说明了解机械炉排焚烧炉料斗、燃烧室基本构造,观察机械炉排的运动方式及其作用;

4、点火:启动引风机,吹扫10min后,将炉膛负压调整为10-30Pa;启动冷却风机和密封风机;启动天然气燃烧器进行升温,待炉膛温度达到300oC且至少恒温1h后,采用边角料开始人工点火,调整风量。焚烧炉点火时间一般为10-12h,点火完成后,炉膛温度为850-1050oC,排烟温度在200-250oC,氧量在6-10%。

5、抓斗进料:以进料平台上的视角,通过调节相关按钮,实现垃圾抓斗的灵活操作。在料坑的不同位置,通过抓斗抓取不同位置的垃圾物料,投入焚烧炉料斗中。垃圾经液压式推料机按设定速度加入炉内,观察并记录不同物料投入后焚烧炉火苗及烟气污染物的变化情况;同一物料抓取不同的数量,观察并记录其投入后焚烧炉火苗及烟气污染物的变化情况。

6、焚烧炉工况控制:在保证垃圾稳定进料的情况下,调整一次给风量、烟气停留时间、二次给风量等,观察并记录温度、过剩空气率、停留时间、湍流程度等对焚烧火苗的影响,记录相应稳定状态下烟气污染物组分信息。

 

经过上述11个互动可操作步骤的操作以及6个可拓展步骤的同步操作和学习,使学生能反复训练,牢固掌握垃圾焚烧操作,建立“蓝色焚烧”的先进理念。

实验结果与结论要求
是否记录每步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与结论要求:实验报告
其他描述:

要求学生详细记录每一步操作的现象和结果,部分步骤结果为数据性,部分步骤结果则包括文字性的工艺流程,具体为:

1、步骤1应记录3种分类情景操作对应获得的3种入炉焚烧的垃圾组分;

2、步骤2应记录3种分类情景对应下的塑料、纸类、金属、其他混合组分等4类垃圾的量;

3、步骤3应记录3种不同烟气成分在设定排放标准的前提下,具体搭建的烟气净化工艺流程;

4、步骤4应记录每一种标准下,学生可调整的参数优化后的烟气净化工艺流程;

5、步骤5应记录最优工艺流程下的最优操作参数;

6、步骤6应记录每一种情景下渗滤液的处理工艺流程;

7、步骤7应记录每一种水质波动情景下优化的渗滤液处理工艺流程;

8、步骤8应记录渗滤液处理后出水及排泥策略;

9、步骤9应记录飞灰、炉渣和稳定化飞灰3种样品的浸出液制备条件;

10、步骤10应记录飞灰、炉渣和稳定化飞灰3种样品的浸出液的毒理学检测结果;

11、步骤11应记录停炉现象,以及飞灰、炉渣和稳定化飞灰的具体处置策略。


实验报告除了应体现上述该记录的实验结果外,还应对结果进行分析和思考,形成实验结论,具体应当在以下方面进行分析思考:

1、分析垃圾分选组分特征与产生烟气、渗滤液水质的关联性,提出如何从源头控制焚烧过程的主要二次污染产生;

2、分析烟气净化过程各处理单元与最终排放气体浓度的关联性,以代表性处理单元(如SNCR)为例,分析如何控制烟气中的关键污染物,实现超低标排放,满足蓝色焚烧要求;

3、分析渗滤液处理的可达性,如何实现近零排放;

4、分析灰渣安全处置的风险并提出管理策略。


学生除了记录上述实验结果与结论外,还应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现象进行详细记录和思考。

考核要求
考核要求:

在焚烧工程仿真实验中,主要考核以下能力:

  (1)理论计算能力:具体包括,a) 根据前端垃圾分类情景差异产生的不同入炉垃圾组分,计算并调控焚烧炉风量;b) 根据焚烧工况差异,对产生不同品质的烟气,计算烟气处理工艺要求及各环节处理能力并组装合理的烟气处理工艺流程;c) 根据渗滤液水质波动情况,计算废水处理单元各工段处理能力并组装合理的废水处理工艺流程;

  (2)问题识别并纠错能力:垃圾焚烧自垃圾入炉到最终产生灰渣,过程中包括焚烧、烟气达标处理、渗滤液达标处理及灰渣安全处置,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需根据烟气出口质量、废水出水水质、灰渣毒理性检验结果等,反馈到焚烧工程每个环节中,识别各工段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及时调整参数或工程组装方式,解决问题。

   上述能力的考核主要通过实验报告体现,从专业认证角度,拟通过以下观测点进行量化评价:.

    表2 量化考核要求


面向学生要求
专业与年级要求:
本虚拟仿真实验面向的专业可包括与环境工程紧密关联的专业,如环境工程、环境科学、市政工程、环境生态工程、环境卫生、热能工程、能源与环境工程等,以及相关涉及到环境类通识教学内容需求的所有其他专业。此外,本虚拟仿真实验还可面向其他各级非专业学生。分列如下: 环境工程、环境科学专业,大一至大三,其中大一主要作为专业导论的辅助教学手段,大二、大三则分别可作为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工程配套的课程内实验、独立实验、课程设计教学,培养技能; 市政工程、环境生态工程、环境卫生、热能工程、能源与环境工程等与环境类相关专业,大一至大二,主要作为对应专业的配套实验教学或导论教学,提升专业素质; 非专业大学生,各类专业均可,可为学校通识课设置具体教学单元,对学生进行科普教育,培养社会担当; 中小学生(K12),为K12及以下的中小学生提供各种第二课堂、社会实践等科普教育,结合垃圾分类等课外实践要求,培养社会责任; 留学生,响应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为来华留学生进行科普教育,宣传“中国制造”。
基本知识和能力要求等:

对于与环境工程专业密切相关的专业学生,需具备化学、化工、热工等相关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储备;对于其他非环境相关专业的学生,均无特殊要求。

实验项目应用及共享情况
上线时间:2015-06-01

开放时间:2017-09-01

已服务过的学生人数:7000

是否面向社会提供服务:
网络条件要求
说明客户端到服务器的带宽要求(需提供测试带宽服务)
1、宽带要求:上下行带宽50M以上
2、网络硬件条件: 客户端: 酷睿i5 2.4Hz、8G内存、1T硬盘;应用服务器:Xeon E5-2600 V3、32G内存、2Tx4硬盘;数据库服务器:Xeon E5-2600 V3、32G内存、2Tx4硬盘。
3、网络软件环境: 测试客户端:Windows 2000 Server操作系统、SQL SERVER 2000软件;功能服务器:Windows 2000 Server操作系统、Microsoft.net Framework软件;客户端:Windows10操作系统、Microsoft.net Framework软件。
说明能够提供的并发响应数量(需提供在线排队提示服务)
1000
用户操作系统要求
计算机操作系统和版本要求:Windows server 2008 R2 以上。

其他计算机终端操作系统和版本要求:Windows7810Android 5IOS

支持移动端:
用户非操作系统软件配置要求
需要特定插件:
插件名称:暂无内容
插件容量:暂无内容
下载链接:暂无内容
其他计算机终端非操作系统软件配置要求(需说明是否可提供相关软件下载服务)

 Windows平台:浏览器64Firefox 56以上,64Chrome 61以上;

 Android平台:浏览器Firefox 58以上,Chrome 61 以上;

 iOS平台:iOS 7.0以上。


用户硬件配置要求
计算机硬件配置要求:
• CPU:酷睿i5以上 • 主频:2.4GHz及以上 • 内存:8G 以上,推荐16G • 网卡:千兆网卡
其他计算终端硬件配置要求:
• Android平台:CPU高通骁龙820以上。 • iOS平台:CPU A7以上。
用户特殊外置硬件要求
计算机特殊外置硬件要求:
无。

其他计算终端特殊外置硬件要求:
无。
网络安全
待定
系统架构图及简要说明
简要说明:

离心泵串并联特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的开放运行依托于开放式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管理平台的支撑。开放式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管理平台以计算机仿真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依托,采用面向服务的软件架构开发,集实物仿真、创新设计、智能指导、虚拟实验结果自动批改和教学管理于一体,是具有良好自主性、交互性和可扩展性的虚拟实验教学平台。总体架构图如下:




架构图.png

实验教学项目
开发技术(如:3D仿真、VR技术、AR技术、动画技术、WebGL技术、OpenGL技术等)
3D仿真,DirectX11
开发工具(如:Unity3d、Virtools、Cult3D、Visual Studio、Adobe Flash、百度VR内容展示SDK等)
Unity3D Visual Studio 2010 Visual Studio 2013 Sublime Text3
项目品质(如:单场景模型总面数、贴图分辨率、每帧渲染次数、动作反馈时间、显示刷新率、分辨率等)
贴图分辨率:2048x2048 每帧渲染次数:1次 显示刷新率:60fps 分辨率:1920x1080
实验教学项目特色

(体现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及先进性、教学方式方法、评价体系及对传统教学的延伸与拓展等方面的特色情况介绍)

实验方案设计思路:

“邻避”为“零避”:垃圾焚烧过程体量大且高危,至今尚无高校能开设完整的实验实训课,在校学生面临“纸上谈兵”的窘境,广大民众更无法了解和无从了解,“邻避”盛行。本虚拟仿真实验可面向专业学生进行专业教育、面向社会进行科普教育,使社会各阶层能在理性认识垃圾焚烧后接受垃圾焚烧,化“邻避”为“零避”;

教学方法:

由“感”至“触”和“悟”:本虚拟仿真实验以实际工程为载体,在现有虚拟仿真手段的基础上运用拓扑网络分析运算技术,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将虚拟仿真过程聚焦于垃圾焚烧关键模块处理工艺及二次污染控制的自主设计、自由构建、实时反馈和及时优化,实现以学生为核心的自主探究式学习,使学生从传统虚拟仿真的“感”上升到“触”和“悟”的阶段,促进学生“双创”能力的培养;

评价体系:

“不限标准答案”:本虚拟仿真实验在预设参数范围内,学生科充分自主地构建烟气处理、渗滤液处理等模块的具体处理工艺流程,并根据处理结果反馈可无限修改和优化。实验最终的评价体系中,在排放标准极限范围红线内,综合纳入工艺流程的流畅性、科学性、运行稳定性、经济成本等多角度评估,以“不限标准答案”的方式对学生所构建工艺的优势与特色进行评价和反馈;

传统教学的延伸与拓展:

灵活拓展与延伸:本虚拟仿真实验特别注重专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设置了多个自主设计和自由构建的实验环节,可自己动手根据实验任务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自由构建垃圾焚烧、烟气处理、渗滤液处理等工艺,运行调试设备参数,获得实时实验结果,使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充分思考,灵活拓展。此外,本虚拟仿真实验还非常适合于非专业学生的通识教育,以及不同年龄、学历层次人员的各种科普教学需求,开放对象灵活多变。

实验教学项目持续建设服务计划

(本实验教学项目今后5年内继续向高校和社会开放服务计划,包括面向高校的教学推广应用计划、持续建设与更新、持续提供教学服务计划等,不超过600字)

持续建设与更新:

      本虚拟仿真在使用过程中,将紧密结合国家环境保护新出台及更新的排放标准、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在实验体系中的垃圾分类、烟气净化、渗滤液处理及灰渣处置等方面及时更新工艺库,满足新时代下的更严格环保需求,与时俱进。此外,本虚拟仿真软件还将在软件本身通过APP等多元化访问途径进行持续更新,以进一步扩大受益面。

面向高校的教学推广应用计划:

      将进一步依托“数字化网络教学平台”,将虚拟仿真实验从校内共享拓展至省内乃至全国,为兄弟院校(本、专、职)提供教学资源。本项目计划在两年内实现浙江省内15个高校共享,五年内实现全国高校的平台开放与资源共享,最终建成辐射全国环境类专业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面向社会的推广与持续服务计划:

    将充分发挥高校的教学科研和“政、产、学、研、用”的优势,开发满足社会与生产力发展需求的实验教学资源,为不同层次需求的环境保护科普教育服务,具体包括:

    为城市环卫等相关部门从业人员进行上岗培训或专业培训;

     为政府官员在目前的文字可行性报告之外的决策提供更为详细可靠的论证依据;

     为各级各类与环境保护相关的管理培训班中增强专业性教学;

     为公益组织进行垃圾围城邻避效应等问题宣传时提供有力的宣传工具和内容补充;

     使群众深入了解并接受垃圾焚烧,逐步将垃圾焚烧像发达国家建设在市中心一样成为可能;

     作为中小学生的科普教学内容之一,增强素质教育厚度。

知识产权
待定
附件材料清单
待定
申报学校承诺意见
待定
实验交流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xm}{sj} 发表
{nr}
回复({num}) 收起回复
{xm}{sj} 回复
{nr}
项目属性
  • 专业大类:环境科学与工程类
  • 所属学科:环境工程
  • 所属学校:浙江工商大学
  • 项目评分:
    (5分/1人已评)
共享应用
  • 实验浏览量:2052
  • 做实验人数:0
  • 实验通过率:-
  • 优秀:0人
  • 达标:0人
  • 不达标:0人
我要评分
发表评分
我要评论
发表评论